楊維平——我是一名志愿者
2005年3月,楊維平第一次來到成都,幫助處理封裝工廠生產運營事宜。而僅僅過了四個月,他就決定:留在成都!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2489.htm從美國的封裝研發部門到丹麥的封裝設計部,楊維平的足跡可謂遍布英特爾的全球工廠,是什么吸引了他留在成都?這位馬來西亞華裔大男孩告訴我們,是成都的精神。“成都工廠連續512天產品無客戶投訴、無質量問題,”楊偉維平驕傲地說,“成都精神令人欽佩,這里的志愿者活動也豐富多彩,員工的參與熱情頗讓人感動。”
汶川賑災
作為著名慈善組織 “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的資深(cancel)成員,看到成都工廠濃郁的社會公益氛圍,楊維平被深深吸引,也自然地投身其中,活躍其中。
汶川大地震發生時,楊維平還在馬來西亞開會,聽聞成都發生地震的消息,他的第一反應是:“不可能啊!成都不是地震區。”隨后便與在成都的家人聯系,但是由于地震的破壞,電訊一直不通。楊維平一方面惦記著家人,另一方面他也深知災后地震災區需要志愿者幫助當地人們恢復生活和維持生產秩序。于是在震后的第三天,楊維平便搭乘成都機場修復后起飛的第一班航班回到四川。
所幸的是,在成都的家人都平安無事,楊維平松了一口氣。于是,未作任何休息,楊維平就和成都工廠的員工們開始著手恢復成都工廠的生產,僅僅用了一天的時間他們就使工廠重新投產。“生產恢復了,我就想著要救災。”
救災的第一步就是聯系慈濟,恰好這時,慈濟的成員從臺灣、深圳、上海等全國各地趕到了災區。成都工廠許多同事們看到這么多人千里迢迢來救災,都覺得非常感動。于是與楊維平一起加入了抗震救災的志愿者“洪流”。
“大家身著統一的體恤,帶著各種食物、衣服、藥品等和慈濟在當地的醫療團隊一起深入到地震災區”,楊維平回憶說。震后,本來就崎嶇山路更加難行,越深入震區,環境也越加惡劣。但是,楊維平一行憑著熱情和豐富的救災經驗,就地取材,購買蔬菜、糧食,并搭鍋做飯,全力為當地的群眾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幫助慈濟的救災團隊分發衣物和藥品,“我們不停地轉送物資,并直接送到災民手上。提倡直接救助,這也是慈濟的精神。”
投身“i世界”
英特爾是具備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在汶川地震發生之后的第二天便捐贈了災區200萬捐款,此后又將捐款追加到了500萬。這筆資金通過中國紅十字協會捐給災區。這時,楊維平聽說之后開始思考:“為什么我們不直接將捐款變成學校或當地的基礎設施呢?我們能否通過自己的行動對災區人們實施面對面的援助呢?”
本著“直接”的思想,楊維平多次跟英特爾方面建議,希望以英特爾的名義用捐款為災區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很快這個建議得到了英特爾方面的回應,2008年5月,英特爾宣布對四川汶川地震災區追加捐款3500萬元人民幣,主要用于災區重建教學設施和學生重返校園。并啟動“英特爾i世界計劃”,為災區的學校建設了200間電腦網絡教室,讓孩子們能夠通過“i世界”,與世界聯系在一起。
2009年,由 “i世界”計劃捐助的100所學校的電腦教室開始投入使用。同時,英特爾的員工志愿者也一批批走進這些學校,與孩子們親密接觸,楊偉平是其中最熱心的一員。“我們帶了教材去和孩子們交流,給他們上課。同時也分享生活故事,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心理,這些活動做的都很成功,從孩子們笑臉中,我們感覺到了我們確實踏踏實實為災區人們做了些事情。”楊維平告訴我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