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改革盈利方式 分析師擔心公司融資能力
中國產能最大的合同芯片制造商中芯國際 8月11日表示,公司實現可持續盈利至多再需要一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11760.htm中芯國際公布3年來首次實現季度盈利。該公司曾自視為實現中國打造半導體產業抱負的燈塔。
然而,中芯國際首席執行官王寧國(David Wang)的講話可能會讓投資者更加懷疑該公司扭虧為盈的可能性。自10年前成立以來,中芯國際一直在苦苦掙扎。
2004年上市以來,中芯國際從未實現過全年盈利。該公司如今正著手重組——這已經影響了其運營。
中芯國際公布,第二季度實現凈利潤9600萬美元,為2007年第一季度以來首次,同時收入同比增長45%,至3.811億美元。但該公司表示,利潤及部分收入增長是由于會計制度發生了改變。
中芯國際的困境反映了更廣泛的行業問題。中國半導體產業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中國政府的推動下建立的,由于地方政府競相出臺建立晶圓廠的刺激措施,該產業遍布國內的許多城市。
此外,尖端技術的匱乏,迫使許多新入行者進入了代工行業——這個行業要求向越來越昂貴的晶圓廠投入越來越龐大的資金量。
中芯國際計劃提高其上海、天津和北京晶圓廠的產能。王寧國表示:“有了這些預期明年二季度投產的產能,再加上90%以上的開工率,我們就能夠實現持續盈利。”
他補充道:“我們將把這些產能放進一家新公司,并致力于持續盈利。”
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Richard Chang)利用地方政府的抱負,在全國各地零零散散地建立了數個晶圓廠,其中部分由地方政府出資,中芯國際經營。
盡管這種策略的初衷是避免巨大的資本投資,但最終結果卻是,中芯國際單個晶圓廠的規模趕不上更靈活、成本效益更高的競爭對手。
去年11月,在中芯國際和解了與全球最大芯片代工企業臺積電(TSMC)曠日持久的知識產權糾紛后,王寧國接替張汝京出任公司總裁。根據和解協議,臺積電獲得2億美元和中芯國際10%的股份。
王寧國上任后,中芯國際開始精簡產能,改變華中地區地方政府所有的兩家晶圓廠的經營方式。
如今,客戶直接將訂單和收入交給中芯國際,由中心國際將生產外包給晶圓廠。以前,客戶則是將款項交給地方政府合作伙伴,中芯國際只收取一筆工廠管理費。
這一轉變推動了中芯國際收入的增加,但中芯國際更傾向于徹底終結與地方政府的合作關系。
前文提到的兩家圓晶廠占中芯國際總收入的4.6%,目前仍對其毛利率構成負擔,因此,中芯國際希望出售這兩家工廠。
王寧國表示,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正與成都地方政府商談,計劃收購那里的圓晶廠。“如果他們簽訂協議,我們就擺脫麻煩了,”他說道。
中芯國際曾表示,今年計劃支出7億至7.5億美元,以減少生產地點,進一步集中產能。分析師們盡管支持這一戰略,卻對公司的融資能力感到擔心。
匯豐銀行(HSBC)亞洲科技研究部門主管史蒂文?佩拉約(Steven Pelayo)最近在研究報告中表示:“新一輪支出有可能幾乎正好發生在錯誤的時間,或許會導致公司在下一輪低迷中出現產能過剩。”
國有科技公司大唐電信(Datang)去年收購了中芯國際部分股權,幫助其擺脫了困境。目前,大唐計劃再投資1億美元。該計劃有待股東下月批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