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織網”
這些因計算邊界擴張而衍生的炫酷名詞,正一波波地激起網民的熱情。
因“網”聚生智慧,因“網”變革民生。
英特爾架構正以前所未有的張力,織起一張推動真實世界進化的漫天大網。
也許真的只是巧合。
北京時間4月14日,遠在美國的英特爾總裁兼CEO歐德寧對著剛剛公布的財季報表發表評論,稱“創造了英特爾歷史上最佳的第一季度財報”。而且,“英特爾的產品正在進入一系列令人興奮的新領域。”
就在同一天,北京IDF(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進入議程第二天,一個意料之中的高潮——圍繞嵌入式應用展開的探討引發熱議。這一潛力巨大的新興市場被產學研各界認為是IT業界迎來的又一次增長機遇,IDF為先行者“智領先機”奏響了前奏。
沿著互聯網的成長路徑,英特爾架構(Intel Architecture,IA)又一次實現了擴張,計算能力正在因此變得無所不在。
縱觀英特爾的發展歷史,它在重大階段制定的戰略方向,莫不與當時的產業環境密切相關,這就是格魯夫所謂的“戰略轉折點”。
站在轉折點上,英特爾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能否把充滿變革甚至威脅的態勢轉化為一種強有力的良性力量。
格魯夫時代,英特爾經歷了從推動基于開放標準和架構的個人電腦發展,到全面擁抱互聯網的轉變。當時,互聯網的到來就是影響英特爾發展的“10倍速因素”。
互聯網沖擊著各個行業,包括英特爾的主營業務——處理器。用戶對大型后端設備的依賴程度會越來越強(當時英特爾還沒有進入服務器市場),而終端設備則可能因此走上廉價與低性能之路,英特爾還會繼續創新嗎?就在那一次,英特爾以互聯網為首要驅動力,以IA架構為開路先鋒,完勝地實現了互聯網時代的轉型。
IA架構不僅進入了服務器領域,而且還激發了軟件應用在IA平臺上的極大豐富,借以向競爭對手豎起了高高的門檻。如果軟件不集中且豐富,不僅IA處理器被依賴的程度將受到極大削弱,也不利于網民應用,進而會影響到互聯網發展。
貝瑞特與歐德寧經歷了那一次重大變革,在接下來的時期,他們也根據互聯網發展而及時調整英特爾的航向。2005年1月,接任CEO之前,歐德寧為配合平臺化策略全面調整組織架構,設立五大事業部。這種根據市場需求而做的劃分,在一段歷史時期內適應了技術、產品豐富的特點,以平臺快速定義有效應對了市場變化。
在融合趨勢日趨明顯的情況下,2009年9月,英特爾又進行了一次組織架構的重大調整,一種分久必合的改變。此時的調整有利于以統一的IA架構來增強產品之間的合力,推動IA架構無處不在的愿景早日實現。
在互聯網的早期階段,臺式機、服務器以及后來出現的筆記本電腦是聯網的關鍵,也是英特爾的利潤根基。而隨著互聯網開始引入個性化和移動性的屬性,終端形態就開始發生改變,再向更遠看到的物物互聯,就進一步到了深度嵌入式應用的領域。
至此,英特爾迎來了又一戰略轉折點,為此求變拓疆是必然選擇。
linux操作系統文章專題:linux操作系統詳解(linux不再難懂)物聯網相關文章:物聯網是什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