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號文”大限將至 新政難產令芯片企業熱情陡降
2007年8月,國家發改委、原信息產業部、國家海關總署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第一批享受四部門給予的包括研發基金、稅收優惠、人才培養、融資等多方面優惠的94家半導體企業名單,扶持政策終于得到了實質性推進。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5549.htm然而,隨著時間的臨近,“18號文件”的替代政策出臺之聲卻日漸微弱。“國家對集成電路的支持會一直延續。”“相信時間不會太遠。”“國家扶持半導體產業的決心不用懷疑,只因涉及到多方面需要協調。”言辭模糊的相關部門已在有意回避這一話題。
新面孔
新文件值不值得期待,首先要看原文件對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對此,業界評價不一。
有業內人士認為,過去的芯片市場走私漏稅比較猖獗,“18號文件”對于國內芯片企業抵御來自走私產品和國外企業的雙重沖擊功不可沒。“政策的缺失對國內芯片企業影響巨大。國家應當盡早出臺新的替代政策。”該人士對《IT時代周刊》表示。
然而,也有眾多企業認為,舊文件所帶來的幫助遠沒有外界想象中那么大,就連其中最受稱贊的“即征即退”政策,它的取消在當時也并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
相關資料顯示,在最初規定稅賦達到6%的增值稅實行即征即退時,幾乎沒有企業申請該政策優惠,6%降到3%后,享受到退稅的企業也并不多,而且分攤后,能拿到的返稅更是微乎其微。
北京宏思電子相關人員對本刊記者表示,相比芯片制造企業,國內芯片設計開發企業普遍規模不大,產品增值率低,甚至實際賦稅大多沒超過3%,所以“18號文件”的即征即退政策對大部分設計開發企業沒有任何意義,也許只是對產品內銷量大的企業有影響。而作為國內最大的芯片廠商中芯國際卻表示,雖然其大部分產品都銷售到國外,企業并沒有從退稅政策中獲得太大好處。
另外,10億元專項創投基金也收獲甚微。首先,有人擔憂由工信部負責具體企業認定,財政部直接撥款發放的基金在選擇扶植對象時不夠透明。其次,10億元人民幣對于高投入的芯片產業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過去多年的資金支持,分攤給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每家只拿很少的錢,有的企業大約只是拿到了‘買幾本書’的支持,效果不大。”工信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副主任邱善勤說。
即征即退和發放基金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么新“18號文件”究竟會有什么改變呢?本刊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很多芯片企業對國家出臺優惠政策雖表示歡迎卻并無期待,一是時間拖得太長,已不再關注;二是“18號文件”在過去幾年確實沒有給企業太多實惠。
由于具有法律效應的新文件遲遲不出臺,上文提到的《軟件與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條例》作為輔助政策至今同樣無法正式公布。但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信息交流部主任李珂透露,該條例與原“18號文件”最大的區別在于:增值稅不再退稅,而是采用專項扶持基金等扶持政策來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每年5億~10億元的集成電路發展基金將主要投向芯片設計和開發企業,每年1億元左右的人才培養投資也將傾向于芯片設計人才的培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