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望成為全球芯片業重心
——
業內人士認為:“作為首家登陸納市并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設計廠商,中星微電子在納市成功IPO,對于處在發展關鍵時期的中國芯片產業來說,恰似一針強心劑。”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全球芯片產業重心發生了兩次大的轉移:20世紀70年代末,從美國轉移到了日本;20世紀80年代末,韓國與中國臺灣成為芯片業的主力。這兩次轉移造就了日立、富士通和三星等世界頂級的芯片制造商,也使臺積電、聯電成為全球兩大芯片巨頭。從上世紀末起,在全球芯片產業重心轉移的背景下,我國芯片產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即便在被美國《時代》周刊稱為“歷史上最悲壯的一年”的2001年(這一年全球芯片制造業的銷售收入銳減30%多),我國芯片產業銷售收入依然增長了8%。但與此同時,資金不足則成為制約我國芯片產業持續發展的瓶頸。
芯片產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產業,業內人士稱之為“吞金獸”,資金不足將直接影響芯片產業的規模和水準。目前,我國芯片產業的發展還主要依靠國家專項資金投入。而即便在專項投入上,也存在著資金流向不均衡的狀況。其中,針對芯片產業發展的“908工程”和“909工程”,資金的天平幾乎都偏愛芯片制造業,在芯片設計環節的投資相對較少。世界芯片產業的發展經驗表明,以芯片設計產業蓬勃發展為龍頭,帶動芯片生產工藝的進步,促進整個產業鏈發展才是根本出路。
顯然,對于我國芯片產業發展來說,僅僅依靠國家專項資金的投入并非長久之計,在我國芯片產業體制和機制已開始向“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新格局轉變的同時,芯片企業特別是芯片設計企業必須努力拓展融資渠道,借助資本市場這一最直接有效的渠道,吸引更多的海內外資金和民間資本投入,才能使芯片產業資本運營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同時,相對于其他產業來說,芯片產業天生就是一個全球性產業。經營全球化、市場需求多樣化、技術進步和競爭激烈等因素構筑了全球芯片產業發展的現實環境。因此,與國際接軌、參與全球市場競爭是中國芯片企業生存并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
海外上市對于我國芯片企業來說,無疑是解決資金掣肘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有利于我國芯片產業的國際化。目前,我國已有10多家芯片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其中,中芯國際為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芯片制造企業,而剛剛成功在納斯達克施行IPO的中星微電子則是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芯片設計企業。至此,在芯片產業鏈最為重要的制造和設計環節,我國均有代表性企業進入了全球資本市場。
中星微電子的發展對于我國芯片產業,特別是芯片設計產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示范作用。中星微電子的發展始終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緊抓技術創新,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成立六年以來,公司先后實現了七大核心技術的突破,其“星光”數字多媒體芯片全球銷量已占據世界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市場60%以上的份額。該公司一位高管表示,此次海外融資,一方面能夠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業立足國際市場,參與全球化競爭。
據悉,繼中星微電子成功在納市IPO后,我國第一大MP3芯片設計商炬力集成電路設計(開曼)有限公司也成功登陸納市,融資7200萬美元。而除了海外融資外,本土芯片廠商還掀起了一股新的投資擴產熱潮。業內專家表示,隨著影響芯片業發展的資金瓶頸的消除,中國芯片業有望在未來幾年內成為新的全球芯片產業發展重心,并有望產生全球性的芯片業巨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