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12寸DRAM廠廢墟變黃金 美日都覬覦
臺灣DRAM產業成也12吋晶圓廠、敗也12吋晶圓廠!在金融風暴期間,臺灣DRAM產業身背2,000億元的負債,每天搖旗吶喊希望政府金援,否則整個產業面臨垮臺的命運,根本原因就是過去幾年間,業者太容易拿到資本市場的資金,因此盲目蓋了太多的12吋廠,隨著微軟(Microsoft)的Vista換機潮成夢一場,DRAM供需失衡的問題浮出,全球金融風暴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1根稻草,DRAM產業從此陷入惡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2514.htm熬過2009年,第1個出局的,反而不是始終為人詬病沒有技術扎根的臺灣DRAM廠,而是奇夢達(Qimonda)成為第1張骨牌,主因還是歸咎于歐洲生產成本太高了,DRAM產業最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生產成本,生產出來的每1顆DRAM芯片只要能比競爭對手便宜0.1美元? 就會是市場贏家。
再者,奇夢達的溝槽式(Trench)制程技術,多年來一直被重復拿出來討論,每年一定會被問,溝槽式技術在這個世代還活得下去嗎? 比起不斷往下挖的溝槽式技術而言,講求往上迭的堆棧式(Stack)技術,在自然法則中勝出,奇夢達也帶著特有的溝槽式技術正式成為歷史中不復返的一頁。
韌性很高的臺灣DRAM廠,躲在奇夢達的肉身下,熬到風暴終息的1天。從2009年開始,DRAM產業其實已經步入反彈的格局,漲價的時間比跌價的時間多,且底部越墊越高,象征誨暗多時的產業終于可以看見曙光。
于是,過去被認為是原罪的12吋晶圓廠,各廠在金融風暴期間巴不得趕快秤金秤兩,甚至是支解分拆賣出的12吋晶圓廠,一夕之間從廢墟變成1座座的黃金山,快馬加鞭全產能投片,生產越多越好。
從2008年開始,所有的新廠都停止興建,2009年的DRAM歷史里,只有停工、減產,并沒有新12吋晶圓廠的出現,但隨著微軟(Microsoft)推出的Windows 7,這次看起來比Vista靈光許多,有條件帶動全球暌違數年的換機潮,DRAM芯片從供過于求變成供不應求,個人計算機(PC)、內存模塊廠、通路商都展開搶貨大作戰,這是1年前始料未及之事。
在新產能不足之下,要打贏2010年的DRAM大戰,臺灣12吋晶圓廠成為美、日覬覦的目標,爾必達以拿下瑞晶的主導權,目前瑞晶單產能8萬片,制程技術正要轉進Super 65奈米,未來若成功掛牌上市柜,募得資金后擴充產能并非難事。
再者,華亞科旗下的13萬片的產能、力晶8萬片、茂德8萬片、南亞科3萬片等,臺灣12吋DRAM晶圓產能可說是遍地開花,臺美日聯軍要抗韓,美日的技術制程固然重要,也要臺灣這些足夠的DRAM產能作后盾,才能贏過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因此未來臺美日三方關系只會更趨緊密,彼此貢獻長才對抗共同的敵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