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比亞迪半導體虧損調查:生產線可稱老古董
寧波保稅區在一份內部分析報中指出,中緯等公司出資結構先天不足,資金鏈緊張,原因是注冊時多以進口設備充資,貨幣出資很少,雖合法律規定,但造成出資結構先天缺陷,導致流動資金不足,加上其他風險,企業多資不抵債。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00476.htm由于資金不足、生產線老化等原因,寧波中緯的產能一直無法有效擴大。在此期間,又發生了部分臺灣高管套取公司資產的事件,進一步加劇了公司的困境。
2008年下半年,寧波中緯終于資不抵債,宣布破產。2008年9月,寧波中緯正式將相關資產包括工業房地產及電子設備、機器設備、運輸設備和專有技術項目轉讓等打包拍賣。
然而包括方正微電子、上海貝嶺微電子等國內多家IT廠商在考察寧波中緯的情況后,鑒于其生產設備嚴重老化,均對此興趣寥寥,其第一次拍賣以流標的尷尬局面收場。
一個月后的第二次拍賣中,比亞迪股份以1.71億人民幣的價格拍得寧波中緯廠房、設備等資產。此時,距離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入股比亞迪股份僅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工商資料顯示,2008年10月23日,比亞迪以貨幣出資,在寧波保稅區注冊了“寧波比亞迪半導體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2億元人民幣,其中比亞迪股份(1211.HK)出資1.8億,占股90%,深圳比亞迪鋰電池有限公司出資2000萬,占股10%。
自此,寧波比亞迪半導體開始全面接手原寧波中緯的業務。但質疑聲很快接踵而至。
“老古董”被垂直整合?
有分析認為,比亞迪所購的生產線源自臺積電1980年代的二手產品,距今已有20多年歷史,在國內半導體制造業可稱作是“老古董”,在國內競爭力低下。
“據我所知,比亞迪在收購寧波中緯之后,勸退了許多原來的代工客戶,不再以晶圓片代工為主要業務,而是正在融入到整個比亞迪的產業鏈當中。”半導體產業調研機構iSuppli中國分析師顧文軍告訴記者,這符合比亞迪一向的“垂直整合”戰略。
在此之前,王傳福一向對高科技生產線嗤之以鼻。在比亞迪的IT業務中,其生產線上的設備60%都由自己開發,模式是將每一道工序分解成若干個工位,并用大量人工代替機械化生產,借此降低生產成本。在汽車生產上,比亞迪也使用了同樣的方式。
比亞迪是否能用自己的方式對這條落后的生產線進行有效的改造,尚不得而知。
記者在寧波比亞迪半導體工廠了解到,目前該工廠的半導體產量已經達到每月7000片——原寧波中緯的最高月產量約為1萬片。不過,這一產量相對于其它半導體廠商來說,仍然太小了。比亞迪集團內部的訂單尚不足以支撐整個寧波中緯的生產線,因此目前該工廠仍然從事部分對外代工業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