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漲價、搶貨”,中國半導體公司如何應對當前局面?
今年以來,缺芯風潮遲遲難以散去,即使漲價也要搶貨正在成為全球半導體行業的現狀,而其中最為受傷的莫過于汽車行業,停工停產此起彼伏。
在晶圓代工上產能的嚴重不足,使得中國臺灣地區的多個晶圓代工大廠在三季度再度上調芯片代工價格,最高上調幅度達30%,遠高于市場此前預期的15%;功率半導體供應商英飛凌、意法半導體、安森美等也紛紛發布漲價通知,英飛凌預計在6月中旬開始漲價,漲幅將有12%;意法半導體于6月1日開始漲價;安森美的部分產品價格將于今年7月10日起上調。
那么,在這種全球風暴中,中國的半導體企業又有什么動向,能否把握住機遇呢?
代工、封測產能供應不求,進口替代馬不停蹄
自特朗普時代的進口限制,引起了第一波半導體行業的國內進口替代。目前來到拜登時代,政策并未放松,進口替代的緊迫感也愈加強烈。而目前國內外疫情冰火兩重天,更加加速了進口替代的步調。
中芯國際表示今年一季度營收中來自于歐美客戶的收入占比近45%,目前公司產能供不應求。今年早些時候,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行官趙海軍在一季度業績電話會上表示,0.15微米和40納米是缺口最大的地方,55納米也是有非常大的缺口。“公司的產能分配原則,是優先滿足長期與中芯國際合作和共同發展的客戶,其次是考慮高毛利的產品,同時保持與其他客戶的密切溝通,協商保證最重要的需求。”
國內封測產線景氣度高,有望承接關聯方海外訂單轉移。據媒體報道,以長電科技、華天科技、通富微電為首的國內封測廠商目前訂單飽滿甚至有在手訂單排期至2022 年Q1,若疫情持續惡化,在股權及合作關系的帶動下,有望承接訂單轉移。華天科技在2019 年收購馬來西亞著名封測企業Unisem,近期也發布了51 億元的定增預案;長電科技宣布正式完成對ADI新加坡測試廠房的收購,2020 年其先進封裝產量也同比增加29.25%。
比亞迪半導體分拆上市,目標直指汽車半導體
6月16日晚間,比亞迪出了一則消息,公司股東大會幾乎全****通過《關于分拆所屬子公司比亞迪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至創業板上市方案的議案》。
比亞迪半導體是新型半導體供應商,主要從事功率半導體、智能控制 IC、智能傳感器及光電半導體的研發、生產及銷售,覆蓋了對電、光、磁等信號的感應、處理及控制。比亞迪半導體未來將以車規級半導體為核心,同步推動工業、家電、新能源、消費電子等領域的半導體發展。
在汽車領域,比亞迪半導體率先制造并批量生產了 IGBT、SiC MOSFET、IPM、MCU、CMOS 圖像傳感器、電磁及壓力傳感器、LED 光源、車載 LED 顯示等車規級半導體產品;在工業、消費電子和家電領域,比亞迪半導體已成功量產 IGBT、IPM、MCU、CMOS圖像傳感器、嵌入式指紋識別、電流傳感器、電池保護 IC、AC-DC IC、LED 光源、LED 照明、LED 顯示等產品。
從財務數據來看,比亞迪半導體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實現營業收入13.4億元、10.96億元、14.41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04億元、8511.49萬元、5863.24萬元,旗下有寧波比亞迪半導體有限公司、廣東比亞迪節能科技有限公司、長沙比亞迪半導體有限公司三家子公司。
千億市值俱樂部再添一員
華潤微日前股價突破76元,市值正式邁向1000億,成為繼中芯國際、韋爾股份、卓勝微和北方華創之后,國內第五大市值的半導體公司。
華潤微主營業務分為產品與方案(功率半導體、智能傳感器和智能控制)和制造與服務(晶圓制造、封裝測試、掩模制造)兩大板塊,是國內最大的功率器件企業之一,擁有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等全產業鏈一體化經營能力。
募集50億元資金用于建設封測生產線以及與大基金二期合資建設的12吋晶圓生產線。公告披露稱,12吋功率半導體晶圓生產線項目的計劃投資總額為75.5億元,建成后預計將形成月產3萬片12吋中高端功率半導體晶圓生產能力,并配套建設12吋外延及薄片工藝能力。華潤微表示,“目前公司功率器件的封裝大部分依靠外包,隨著公司未來成品化率提高和12吋產線投產,公司希望提高封測業務的產能,通過封測配套來提高產品業務附加值。”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