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M1芯片自發布以來,就受到了巨大關注,其對Mac產品性能帶來的巨大提升,也使更多的廠商關注到ARM芯片的潛力。近日,知名爆料人@Mauri QHD 就透露,AMD已經在生產M1競爭對手的原型,該公司正在開發該芯片的兩個版本,一個帶有集成RAM,一個沒有集成RAM。據國外媒體NoteBookCheck報道,早在2016年,AMD公司就宣布推出一種名為K12 Core 的ARM架構芯片,遺憾的是,K12 Core最終并沒有上市。看來這次,AMD或將卷土重來。關于M1芯片,蘋果曾介紹,其具有統一的內存架構,
關鍵字:
AMD ARM
日前,ARM公司CEO Simon Segars在英國倫敦與媒體交流了一番,話題主要圍繞NVIDIA收購案展開。 在被問及是否擔心來自中國監管機構的審批壓力時,Segars表示,監管機構定然會仔細審核并購交易,因為ARM和NVIDIA都是這個世界上極重要的技術公司。 看起來Segars對中國監管機構不會輕易放行做好了準備,但他緊接著強調,被一家美國公司收購并不會改變我們持續向世界提供技術的初心。 可能是為了打消疑慮,也或許是為了亮明態度,Segars指出,出口管制屆時也不會對ARM有新的困擾,因
關鍵字:
ARM NVIDIA
用電腦這么多年,大家現在能分清CPU和處理器的關系嗎?很多年中,大家默認處理器就等于CPU,后者全稱是中央處理器,一個人就能演完整場戲,不過現在的處理器可要復雜得多了,不只是有CPU的份兒了。以Intel為例,他們對自家酷睿的叫法是“智能處理器”,多年來不斷地豐富處理器的內涵,從單純的CPU開始,之后增加了核顯GPU,最近幾代則是增加了AI核心,成為名副其實的智能處理器,特別是在Tiger Lake十一代酷睿處理器上。目前在x86處理器中,只有Intel的酷睿處理器是做到了CPU、GPU、AI三位一體的,
關鍵字:
處理器 AI Intel
教主黃仁勛,最新心情應該很不錯。 因為業績很不錯。北京時間11月19日凌晨,英偉達公布了2021財年第三季度財報。 第三季度營收47.26億美元,同比增長57%,比上一季度增長22%; 游戲收入為22.7億美元,同比增長37%; 數據中心營收達到1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62%。 按照他們自己的說法,就是「Record」、「Record」、「Record」,三個都創造了歷史新高。 此外,第三季度凈利潤為13.36億美元,去年同期為8.99億美元,同比增長49%。上一季度為6.22億美元,
關鍵字:
英偉達 RTX 30 ARM
從在今年年底開始,蘋果準備為其歷史悠久的Mac計算平臺推出一個引人注目的新架構。這款基于ARM架構、自主研發的新處理器將對Mac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甚至幫助蘋果構建比Mac更龐大的非英特爾新平臺。在過去的40年里,蘋果采取了一系列激進舉措,將其Mac硬件轉向完全不同的全新芯片架構。其他任何計算平臺都沒有如此成功地完成過這樣復雜的轉變,更不用說嘗試像蘋果那樣在Mac上進行三次重大變革了。從20世紀80年代的摩托羅拉68000到90年代的PowerPC,再到21世紀初的英特爾x86。每次遷移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
關鍵字:
蘋果 ARM Mac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將把人類帶往何方? 最壞的結果,可能就是《黑客帝國》中的境況——現實世界由一個被稱作“母體”的人工智能系統控制,人們的身體由AI飼養,而他們的意志則被麻醉在虛擬世界,沒有自由和思想,但也沒有痛苦。 一個永恒的命題出現了,這時你會選擇吞下紅色藥丸還是藍色藥丸。紅色帶你通往殘敗的現實世界,它要求你反抗;而藍色意味著留在舒適的虛擬空間,它只需你服從。 盡管我們暫且不用像電影中的基努·里維斯(Keanu Reeves)一樣煩惱這個終極
關鍵字:
算法 AI
今年9月14日,英偉達(Nvidia)宣布以400億美元的價格從軟銀集團手中收購其英國半導體子公司Arm,該協議也得到了Arm首席執行官Simon
Segars的支持。目前這筆交易正在走法律程序,等待相關國家的審批。而Arm所在的英國,以及正與美國處于貿易摩擦當中的中國的態度極為關鍵。對此,英偉達承諾Arm將繼續運營其開放許可模式,同時保持全球客戶中立性。并強調將會保留Arm英國總部并繼續擴大規模,Arm品牌也將保留,允許Arm繼續在英國進行知識產權注冊服務。Arm
CEO Simon Segar
關鍵字:
英偉達 Arm
今年5月,ARM官宣了最新一代移動處理器架構Cortex-A78,同時登場的還有Mali-G78 GPU、Ehos-N78 NPU等。 其中A78支持4大核和4小核(Cortex-A55)這樣的Big.LITTLE混合配置,顯然,這是為了兼顧性能和功耗。但對于某些設備,如筆記本來說,功耗上限更高,顯然A78就有著力不能支了。 對此,ARM本周更新了Cortex-A78C架構,面向高性能計算優化,主要服務筆記本等產品。 芯片商可配置最高8顆Cortex-A78C大核的方案(典型伸縮場景還有6大核)
關鍵字:
ARM Cortex-A78
據報道,英偉達計劃以400億美元收購英國芯片設計公司Arm。但這筆交易在中國面臨著新的難題。據報道,Arm的中國合資公司首席執行官吳雄昂(Allen Wu)持有該合資公司17%的股份。根據公司注冊文件,吳雄昂于去年11月接手了一家關鍵投資公司,目前控制著Arm中國六分之四的股東。 吳雄昂控制的兩家公司已在深圳提起訴訟,指控Arm和其在合資公司的主要合伙人(私募股權公司厚樸投資)在6月份將其非法免職。一名熟悉Arm中國董事會的知情人士說,他認為這筆交易的成功率只有50%。另外兩名知情人士透露,Arm的
關鍵字:
Arm 英偉達 吳雄昂
人工智能(AI)作為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代表著現今最先進的生產力,并已經廣泛運用到人類社會各行各業,在醫療領域也不例外。 肝膽外科作為外科領域傳統而又經典的學科,主要通過手術干預的方式治療肝臟和膽道疾病,雖然肝膽外科疾病譜隨著人類社會發展正在悄悄改變,因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肝炎的發病率降低,而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則帶來了肝膽腫瘤的高發,但肝膽外科的使命始終不變,即病變組織的切除及結構功能的重建。 新的科學技術連同新的科學理念,為人工智能時代肝膽外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產品逐漸“落地” 人工智
關鍵字:
AI 肝膽外科
Facebook AI 近期更新博客介紹了一篇新論文,即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現「易于解釋的神經元可能會阻礙深層神經網絡的學習」。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們提出了一種策略,通過可偽造的可解釋性研究框架的形式來探討出現的問題。 人工智能模型到底「理解」了什么內容,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回答這個問題對于改進人工智能系統來說至關重要。而不幸的是,計算機科學家解釋深層神經網絡(DNN)的能力遠遠落后于我們用它們實現有用結果的能力。 一種常見的理解DNN的方法集中在單個神經元的屬性上,例如,尋找出一個單獨的神經元,
關鍵字:
Facebook AI DNN
Ashling是一家嵌入式開發工具提供商,日前宣布在Ashling的RiscFree中為異構多核Arm和RISC-V開發提供高級支持IDE和調試器。該解決方案允許復雜的多架構、多核異構項目的開發人員使用連接到多核目標設備的單個調試探針。 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轉向多核設計,并將不同的處理器架構(即異構內核)集成到單個SoC上。隨著工業、汽車、醫療、電信、人工智能和物聯網設計的發展和需求,SoC設計變得越來越復雜,需要組合多個CPU核(如Arm和RISC-V)已成為一種必須,而不僅僅是奢侈品,以滿足新興
關鍵字:
RISC-V Arm
10月22日,AI基準性能評測平臺MLPerf官網顯示,寧暢信息產業(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暢”)搭載NVIDIA T4_/A100 GPU卡的Nettrix X640 G30 AI服務器,在ResNet、BERT、DLRM等基準測試中取得30項世界第一成績。據報道,MLPerf是用于衡量AI、邊緣計算等設備性能的基準測試平臺,由云服務廠商、OEM廠商、大學、軟件公司等超14個組織、50余家知名IT企業共同驅動。該基準測試包括可代表生產級別的測試用例,測試結果在行業內具有較高權威性。圖說 寧暢人工智
關鍵字:
GPU OEM AI
比人力快60倍的輸電線路巡查圖像“識別員”、可媲美經驗老手的監控視頻“質檢員”、3秒內就能各界面快速響應的變壓器“風控員”……一批電力領域的“新員工”正在全國多地上崗。這批“新員工”從北京未來科學城誕生,是落戶在未來科學城的國網全球能源互聯網研究院(以下簡稱聯研院)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的一批創新科技成果。10月13日,聯研院舉辦電力人工智能科技成果推介會,對這些新成果進行了集中發布。每個夜晚,城市里點亮萬家燈火,背后是輸電線路默默運送電力至千家萬戶。而誰來保障輸電線路的安全運行?起初,電力行業依靠人力巡查
關鍵字:
AI 電力
AI云端芯片是產業的支撐力,該領域壟斷局面不利于市場的發展和應用落地。燧原科技作為中國本土AI云端芯片的提供者,創建自主開發且超越通常GPU體系的AI芯片架構,推出“邃思”AI芯片和“云燧T10”加速卡,顯示出本土企業在云端訓練水準達到了新的高度。其所開發“馭算”軟件開發平臺以及生態支持系統,可以更大限度地滿足AI應用的算力需求,使智能數據中心全面國產化成為可能,并將推進AI引領下各個新興領域應用的創新。
關鍵字:
人工智能 AI 訓練 推斷 神經元處理器 計算中心 中國芯 202010
ai on arm介紹
您好,目前還沒有人創建詞條ai on arm!
歡迎您創建該詞條,闡述對ai on arm的理解,并與今后在此搜索ai on arm的朋友們分享。
創建詞條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