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即將過去的三月,盡管本月是許多股票上市的半導體公司發布2022年年報的月份,也是很多全球重要半導體行業活動開始登場的月份,但是半導體領域內最值得關注的既不是某家公司的年報,也不是某家公司發起的大型收購。業界談論最多的還是諸如ChatGPT這樣的多模態大模型人工智能技術對半導體行業帶來的機會,以及摩爾定律的提出者戈登·摩爾先生辭世引發的對行業發展規律的進一步探索。2023年3月24日,摩爾定律的提出者、仙童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和英特爾(Intel)的聯合創始人、戈
關鍵字:
摩爾定律 嵌入式世界 Picocom
人間正道是滄桑,守正方能出奇,集成電路亦然。
關鍵字:
摩爾定律
2023年3月24日,戈登·摩爾與夏威夷的家中在親友的陪同下停止了呼吸,享年94歲。作為半導體行業的奠基人,英特爾的聯合創始人,也許您不了解戈登·摩爾先生傳奇的一生,但是您一定聽說過,那個影響了半導體行業半個多世紀的“預言”——摩爾定律,即:未來集成電路上的晶體管每18個月就能翻一番。單個晶體管的價格會持續下降,芯片計算能力會越來越強。在如今,對于摩爾定律是否已經過時的討論已經充滿了整個互聯網,這篇文章想帶領各位讀者來回顧一下戈登·摩爾先生非凡的一生,和他的摩爾定律對于整個半導體行業的巨大影響。 
關鍵字:
摩爾定律 半導體產業
英特爾公司和戈登與貝蒂·摩爾基金會宣布,英特爾公司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先生于當地時間2023年3月24日星期五在夏威夷家中,在家人陪伴下平靜離世,享年94歲。1968年7月,戈登·摩爾和他長期合作的同事羅伯特·諾伊斯創立了英特爾。摩爾最初擔任執行副總裁,自1975年起擔任總裁;1979年,摩爾被任命為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直至1987年卸任首席執行官的職位,并繼續擔任董事長;1997年,摩爾成為名譽主席,于2006年卸任。摩爾定律的提出除了創立英特爾,戈登·摩爾更為人熟知的成就,當屬提出了計算機領域著名
關鍵字:
戈登·摩爾 離世 摩爾定律
1965年,時任仙童半導體公司工程師,也是后來英特爾的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了摩爾定律(Moore's law),預測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目大約每經過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后來廣為人知的每18個月芯片性能將提高一倍的說法是由英特爾CEO大衛·豪斯(David House)提出。過去的半個多世紀,半導體行業按照摩爾定律發展,并驅動了一系列的科技創新。有意思的是,在摩爾定律放緩的當下,以全球另一大芯片公司英偉達(NVIDIA)創始黃仁勛(Jensen Huang
關鍵字:
英偉達 AI GPU 摩爾定律
本周早些時候,英偉達拉開了備受期待的RTX 40系列顯卡陣容的帷幕。令任何人感到驚訝的是,RTX系列的新產品為消費者帶來了功能,功耗以及總體成本的顯著增加。根據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Jensen Huang)的說法,芯片和其他組件價格下降的趨勢“已成為過去”。“摩爾定律已經死了,”黃在被問及GPU價格上漲時,在與媒體的問答環節中宣布。根據黃先生的說法,12英寸的晶圓今年要貴得多,并堅持認為與前幾代產品提供的性能水平相比,價格上漲是合理的。這些聲明表明了英偉達顯卡的漲價趨勢,到目前為止,這種說法一直不受待
關鍵字:
英偉達 GPU 摩爾定律
作為計算機行業的黃金定律,摩爾定律一直指導著芯片開發。但是隨著芯片工藝升級速度的放緩,圍繞在這一定律身上的爭議也在不斷擴大。9月28日凌晨,面對摩爾定律的“信任危機”,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表示,至少在未來十年里,摩爾定律“依然有效”。然而在一周前,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勛卻表達了截然相反的觀點。黃仁勛在一場采訪中表示,以類似成本實現兩倍業績預期對于芯片行業來說已成為過去。“摩爾定律結束了。”兩大芯片巨頭對于摩爾定律的分歧展現了當下芯片企業對于技術演進方向的不確定性。即便
關鍵字:
摩爾定律 英特爾 英偉達
大家好,我是小胡。在前面的內容我們講國內六大CPU廠商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國產CPU后續工藝迭代的問題。除了華為鯤鵬以外,其余五大CPU廠商目前主力芯片的制程工藝都在10nm以上,而六大廠商當中有四家被列入實體清單,鯤鵬920雖然是7nm工藝,但這兩年一直依靠庫存支撐,芯片供應鏈問題一直是國產CPU無法回避的問題。22年8月份之后,Chiplet技術,也就是芯粒技術在A股市場中熱度升高,我在看券商研報的時候發現,“超越摩爾定律”、“性能升級”、“彎道超車”、“產業突破”成為了研報當中的關鍵詞。今天
關鍵字:
Chiplet 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是1965年,由時任Fairchild半導體公司研發主管的Gordon Moore所提出的概念最初的定義是以最佳成本整合進芯片的晶體管每年會倍增。而Moore創辦英特爾之后,修改了相關概念,變成電腦芯片的晶體管每兩年會倍增,而這也成為我們熟知的摩爾定律。圖說:過去幾十年的半導體發展路徑,基本都遵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走。摩爾定律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里很好的發揮了作為芯片技術發展基準的作用,但隨著晶體管制程發展的困難度越來越高,也開始有人宣稱該定律已經不適合未來半導體的發展。而首先跳出來說該定律已死的,其
關鍵字:
摩爾定律 半導體產業
1、引言在半導體產業,摩爾定律是簡單評估半導體技術進展的經驗法則,其重要的意義在于長期而言,集成電路制程技術是以一直線的方式向前推展,使得集成電路產品能持續降低成本,提升性能,增加功能。1965年時任仙童半導體研究開發實驗室主任的戈登·摩爾應邀為《電子學》(Electronics Magazine)35周年專刊寫了一篇觀察評論報告,題目是:"讓集成電路填滿更多的元件",文中預言半導體芯片上集成的晶體管和電阻數量將每年增加一倍。1975年,戈登·摩爾在IEEE國際電子組件大會上提交了一篇
關鍵字:
摩爾定律 半導體產業
1965年4月19日,彼時的老牌專業雜志《電子學》發布了一篇名為“讓集成電路填滿更多的元件”的評論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撰稿人戈登·摩爾根據自己觀察的前幾年行業規律提出了一個知名的預言:“在最小成本的前提下,集成電路所含有的元件數量大約每年便能增加一倍(原文:The complexity for minimum component costs has increased at a rate of roughly a factor of two per year ,引自Intel官網相關文章)”。當然,稍微關
關鍵字:
摩爾定律 半導體產業
在聯合創辦英特爾之前的三年,戈登·摩爾發現晶體管作為微處理器和數字時代的基礎構建模塊,其成本會以指數級速度下降,而性能則會以指數級速度提升。1965年的他絕不會想到,自己的一個觀點會成為后來聞名世界的“摩爾定律”,并推動至少半個世紀的技術變革。摩爾定律的起源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摩爾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推測:組件數量每年將繼續增加一倍,10年之后組件數量將從當時的60猛增至60,000。摩爾說:“我一再表示,這將是半導體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并將為我們帶來當時無法實現的巨大成本優勢。相比使用單個組件裝配的類似電路
關鍵字:
摩爾定律 半導體產業
半導體行業在摩爾定律的“魔咒”下已經狂奔了50多年,一路上挾風帶雨,好不風光。不過隨著半導體工藝的特征尺寸日益逼近理論極限,摩爾定律對半導體行業的加速度已經明顯放緩。未來半導體技術的提升,除了進一步榨取摩爾定律在制造工藝上最后一點“剩余價值”外,尋找硅(Si)以外新一代的半導體材料,也就成了一個重要方向。在這個過程中,氮化鎵(GaN)近年來作為一個高頻詞匯,進入了人們的視野。GaN和SiC同屬于第三代高大禁帶寬度的半導體材料,和第一代的Si以及第二代的GaAs等前輩相比,其在特性上優勢突出。由于禁帶寬度大
關鍵字:
摩爾定律 半導體產業
參考消息網5月30日報道 英國廣播公司《科學焦點雜志》網站5月22日刊登了題為《什么是摩爾定律?如今是否仍然適用?》的文章,摘要如下: 摩爾定律是什么? 摩爾定律是美國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的理論。這一理論最早出現在發表于1965年的一篇論文中。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 計算機領域的知名專家、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計算機工程學教授斯蒂芬·弗伯說:“摩爾發現,可以在集成電路上裝配的晶體管的數量每兩年左右就會增加一倍。他預言這種指數級增長過程將持續10年,也就是一直持續到1975年。”
關鍵字:
摩爾定律 半導體產業
“Moore’s Law: Alive and Well(摩爾定律活得很好)。”日前,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再次公開表示。但前不久,英偉達CEO黃仁勛還在向外界傳遞摩爾定律已“死”的觀點。黃仁勛說道:“今天一個12英寸晶圓的價格不是貴了一點,而是貴了超級多。摩爾定律死了,它結束了,結束得很徹底。芯片價格會隨時間降低的故事已經是過去時了。計算已經不再是個芯片問題,是軟件和芯片共同的問題。”英特爾與英偉達之間關于摩爾定律的“生死”之爭,再度將該定律的“生命年限”問題推至風口浪尖上。多位半導體業內人士對《中國
關鍵字:
摩爾定律 半導體產業
摩爾定律介紹
摩爾定律概述
摩爾定律是指IC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名譽董事長戈登·摩爾(Gordon Moore)經過長期觀察發現得之。
計算機第一定律——摩爾定律Moore定律1965年,戈登·摩爾(GordonMoore)準備一個關于計算機存儲器發展趨勢的報告。他整理了一份觀察資料。在他開始繪制數據時,發現了一個驚人的 [
查看詳細 ]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