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地區可能要對大陸開放12英寸半導體生產,沒想到會這么快。”昨天半導體產業專家莫大康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近日馬英九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正考慮放松臺企向大陸出口半導體設備的控制規定,9月開始可能允許臺企在大陸直接設立12英寸半導體工廠。此前臺灣地區半導體企業曾爭搶大陸8英寸半導體工廠項目落地。不過,此次他們卻并沒有對這一政策歡呼雀躍。
早在4月底、5月初,臺灣方面便密集放出消息,稱將松綁面對大陸的高科技產業投資政策及技術出口限制,并強調這將是未來經濟任務中的&
- 關鍵字:
半導體 12英寸 臺灣 海力士 英特爾 臺積電
- 雖然臺當局計劃在8月份起開放島內廠商在大陸投資生產12英寸晶圓,但以臺積電和聯華電子為代表的臺灣芯片企業,暫時可能還處于觀望階段。
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積電)發言人曾晉皓日前表示,雖然此前一項議案將放寬臺灣芯片生產商在中國大陸采用的生產技術方面的限制,但臺積電未計劃立即在大陸設立12英寸芯片廠。該發言人并沒有對此做出深入說明。
另一個臺灣芯片巨頭,聯華電子的發言人顏勝德則表示,公司將評估是否在放寬大陸投資限制后赴大陸設立12英寸芯片廠,將在評估市場狀況后才作出決定。按收入
- 關鍵字:
晶圓 臺積電 聯華 臺灣 芯片
-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的最新統計數字,在06年的芯片代工市場上,臺積電繼續領先,并且拉大了和其他競爭對手的差距。
據統計,早在1987年就進入這一領域的臺積電,去年拿到了45.2%的市場份額,總收入97億美元。去年的芯片制造行業,總收入達到了2600億美元,代工廠商占到了其中的四分之一。
 
- 關鍵字:
臺積電 中芯國際 芯片代工市場
- 臺積電發言人曾晉皓今天表示,雖然此前一項議案將放寬臺灣芯片生產商在內地采用的生產技術限制,但臺積電沒有立即在內地設立12英寸芯片廠的計劃。
臺灣當局可能從8月起允許當地芯片生產商在內地生產12英寸晶圓,這是臺灣方面為了通過放寬大陸投資限制來提振臺灣經濟而采取的一項措施。
聯華電子發言人顏勝德則表示,公司將評估是否在放寬內地投資限制后赴內地設立12英寸芯片廠,將在評估市場狀況后作出決定。
按收入計算,臺積電和聯華電子是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芯片代工商。
- 關鍵字:
臺積電 芯片廠 12英寸 晶圓
- 臺灣地區企業赴大陸投資上限將逐漸調整。昨天,臺灣當局發言人公開確認,已初步批準經濟主管機構放寬臺企大陸投資上限,即從不超過資本凈值的20%-40%提高到60%。
目前該計劃還需通過后天進行的行政審批。如通過,不久有望正式落實。這意味著,臺灣地區面向大陸投資的最大阻力正日趨舒緩。而臺灣地區IT巨頭則已開始正面響應這一舉動。全球第一大半導體代工企業臺積電發言人曾晉皓昨天對《第一財經日報》說,公司樂見政策走向開放,“也更期待涉及技術層面的自由度”。
全球主機板巨頭華碩總部
- 關鍵字:
半導體 臺積電 華碩 主機板
- 英特爾公司高級副總裁帕特里克·基辛格稱,向新型計算機芯片制造工藝轉型對一些廠商來說代價太大,它們只好把市場拱手讓給英特爾。
英特爾、三星電子和臺積電三家規模最大的芯片廠商從2012年起,將開始使用450毫米晶圓片制造芯片。當地時間6月30日,基辛格在一次會議上預測稱,這一轉型代價將使芯片制造商的數量減少到10家以下。基辛格說:“我們使晶圓片由300毫米向450 毫米轉型時,將遭遇巨大的經濟障礙。以前有芯片制造廠的公司曾有數百家。”
2001年,英特爾由
- 關鍵字:
晶圓 芯片 英特爾 三星電子 臺積電
- 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廠商臺積電日前宣布其40nm工藝技術將要延期,之前我們得到的消息是今年第四季度將會推出采用40nm工藝的芯片,而現在看起來這必須要延期到明年2月份或者3月份。
以往采用臺積電新工藝的廠商通常是半導體企業Altera,而這次隨著臺積電40nm工藝的延期,原定于今年出貨的40nm芯片業會受到影響。
一直以來比較喜歡追“新”的ATI這次也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本來計劃RV870采用40nm工藝,但現在看起來不可能了。不過為了搶占先機
- 關鍵字:
AMD 臺積電 芯片 代工廠
- 歷時一年多的引資之路,就像中芯國際為業界設下的一道謎題,如今,私募基金或許就是謎底。
5月19日,據香港媒體報道,中芯國際引入戰略投資事宜已經初步落實,戰略投資者系美國一家大型私募基金。消息稱,該私募基金計劃斥資6億美元購入中芯國際超過20%的股份,雙方最快在6月底正式簽訂協議。同時,該基金期望逐步取得控制性權益,以加強業務運作及提升財務實力。
有關中芯國際引進戰略投資者一事,早在2007年初便有消息傳出。當時消息稱,中芯國際指定摩根斯坦利和德意志銀行助其引入戰略投資人,最終入選者可能最高
- 關鍵字:
中芯國際 芯片 臺積電 臺聯電 高盛
- 英特爾公司高級副總裁帕特里克·基辛格稱,向新型計算機芯片制造工藝轉型對一些廠商來說代價太大,它們只好把市場拱手讓給英特爾。
英特爾、三星電子和臺積電三家規模最大的芯片廠商從2012年起,將開始使用450毫米晶圓片制造芯片。當地時間6月30日,基辛格在一次會議上預測稱,這一轉型代價將使芯片制造商的數量減少到10家以下。基辛格說:“我們使晶圓片由300毫米向450毫米轉型時,將遭遇巨大的經濟障礙。以前有芯片制造廠的公司曾有數百家。”
2001年,英特爾由2
- 關鍵字:
晶圓 450毫米 英特爾 臺積電
- 中芯國際正悄悄從海外進口關鍵設備,欲搶在今年年底試產45納米芯片,從而進入全球半導體代工業45納米的“俱樂部”。
消息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透露,29日中芯國際上海12英寸廠采購浸潤式光刻機已到位,“這標志著中芯國際在量產45納米芯片方面有了生產保障。”
天價光刻機悄悄到廠
本報獲悉,這是中國大陸的第一臺浸潤式光刻機,該設備由荷蘭ASML生產,后者是全球這一領域的第一大供應商。上述消息人士透露,由于光刻機屬高精密設備,為防止震動,從機場
- 關鍵字:
中芯國際 45納米 芯片 半導體 臺積電 光刻機
- 建立合資企業,減少資本支出,晶圓代工廠商產能利用率高漲,450毫米晶圓工廠,原油價格上漲,這些都是2008年上半年的突出現象。下半年平均銷售價格是否會上漲?
回顧一下上半年IC產業的突出特點:????
成立了幾家合資企業,尤其是內存供應商之間的合資企業(如美光-南亞科技,英特爾-意法半導體)。上半年DRAM和閃存市場價格競爭十分殘酷,迫使內存廠商為了生存而采取斷然措施。
2008年資本支出預算減少(或者進一步減少),ICInsights認為,這
- 關鍵字:
IC 晶圓 意法半導體 三星 英特爾 臺積電
- 飛思卡爾(Freescale)是否可能為英飛凌(Infineon)的通訊業務部門提供一個避難所,然后讓英飛凌剩余的其它業務部門投向恩智浦半導體(NXP)的懷抱?而恩智浦是否會與英飛凌在車用芯片領域攜手合作,成為飛思卡爾與意法半導體(ST)的競爭對手?
意法半導體總裁暨執行長CarloBozotti不久前曾表明,該公司無意把英飛凌的無線通訊業務納入意法正計劃與恩智浦合資成立的企業中;既是如此,英飛凌的無線芯片部門看來得另覓歸宿。
- 關鍵字:
飛思卡爾 意法半導體 英飛凌 臺積電
- 臺積電公司日前宣布推出最新的設計參考流程9.0版,能夠進一步降低40nm制程芯片設計的挑戰,提升芯片設計精確度,并提高生產良率。設計參考流程9.0版是由臺積電與合作伙伴開發完成,是臺積電近日揭示的開放創新平臺(Open Innovation Platform)中相當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
開放創新平臺由臺積電為其客戶以及設計生態系統伙伴所建構,可以提早上市時程、提升投資效益以及減少資源浪費,并建構在可以協助客戶完成芯片設計的IP以及設計生態系統介面的基礎之上。
設計參考流程9.0版針對使用包
- 關鍵字:
臺積電 芯片設計 40nm 平臺
- 5月28日消息,臺積電周二表示,由于制造成本上升已威脅利潤,未來臺積電可能會提高高端芯片價格。
據國外媒體報道,在目前的半導體制造業界,制造高端芯片的半導體廠商需要投入大筆資金建造更為先進的工廠,他們所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要超出其他芯片廠商。
作為業界的領先廠商,臺積電公司的銷售收入達到了對手臺聯電(UMC)的3倍以上。臺積電表示,在最近幾年里,其產品制造成本超過了其競爭對手。
臺積電公司副總裁詹森·陳(Jason Chen)在一個技術研討會上表示:“產品平均
- 關鍵字:
臺積電 芯片 半導體
- 【eNet硅谷動力消息】周二,我國臺灣芯片代工廠商臺積電公司(TSMC)稱,由于制造成本上升且已威脅到利潤空間,未來臺積電可能會提高高端芯片價格。
在當前半導體制造業界,對于制造高端芯片的一些半導體廠商來說,它們所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要超出其他芯片廠商。
作為業界最悠久的領先廠商,臺積電公司的銷售收入達到了對手臺聯電(UMC)的3倍以上。臺積電強調,在最近幾年里,其產品制造成本超過了其競爭對手。
在臺積電公司舉行的一個技術研討會上,臺積電公司副總裁Jason Chen表示,&ldquo
- 關鍵字:
臺積電 芯片
臺積電介紹
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Semiconductor)
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網站:http://www.tsmc.com.tw/ 英文
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簡介
臺積公司于1987年在新竹科學園區成立,是全球第一家的專業集成電路制造服務公司。身為業界的創始者與領導者,臺積公司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專業集成電路制造 [
查看詳細 ]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