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中期虧損擴大至2.77億美元
目前全球集成電路產業中,尤其是存儲器業,有幾家不困難?虧損期都到了46個季度,有的甚至更長,如海力士、美光、爾必達以及臺灣地區眾多的存儲器廠。但是各國地區與政府都把它當成是戰略產業,名正言順地的出面幫助這些企業渡過難關。而中芯國際卻是勢單力薄,無人相援,于08年3月31日宣布退出存儲器業,比奇夢達還早,為此業界都感到不解與婉惜。因此中芯國際在中國所處的地位,其實是個兩難境地。這也是在中國半導體業中一個無法講得十分清楚的問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8427.htm所以,我們一直強調在中國半導體業中取得的點滴成績均來之不易。如果拿特許與中芯國際的發展相比較,從中可能感覺到中國半導體業發展中的艱辛。對于中國半導體產業,首先應該搞清的是如何正確地為產業定位以及政府應該如何更加有所作為。經過了30年改革開放的中國已經今非夕比,我們看到了今天的政府支持航空航天的空前力度,這樣的支持力度完全可以針對基礎性、戰略性如此之強的半導體產業。
中芯國際要思變
誠然,回過頭來看中芯國際的發展過程,也有一些可以值得探討的地方,如全國菱形布局及多條12英寸生產線等。盡管外部環境因素等無法與它人相比,但是內因仍是占主導地位。因為目前產能并非是主要矛盾,加上單純靠芯片代工利潤很薄,同質化現象造成價格戰。所以即便折舊再減少,產能利用率再提高,也無法抵御毛利率太低而導致的虧損局面。
因此,中芯國際可能要重新考慮盈利模式。我們來看臺積電,它己經實現盈利,而且那么強大,也不斷地在推出新的思路,如代工2.0版本、擴大MEMS代工、 甚至進軍solar等。
似乎只有求變,才有生存的余地。但是站在另一個角度,假如今天中芯國際也被xxxx重金收購,中國半導體業會是什么樣?這對于中芯國際而言,也許是企業行為,而對于產業、對于政府,我們不應該想得更深一些嗎?
中芯國際二季財報背后:淡化海內外風險
凈利為-9800萬美元,中芯國際已連虧9季度。但是,2009年第二季度,卻是這家公司有史以來最具競爭力的時期。
2009年第二季度,中芯總銷售額由第一季度1.46億美元上升到2.67億美元,提高了82.5%,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22%。
這不是讓中芯真正高興的地方。它最得意的地方在于,中高端產品所占的比例。財報顯示,90 納米至130納米高端邏輯芯片營收環比增長135%,已提高至41%,其中,90納米產品占16.6%,歷史最高。中芯國際總裁張汝京很高興,財報中,他不厭其煩敘述了一大段。
另一個讓張汝京高興的理由在于,第二季度,所有地區客戶需求都在恢復,而亞洲市場需求帶動力最強勁,其中,大中華區收入增加了87.4%,北美收入環比也增加了85.3%。中芯國際來自大陸的營收已超過30%。
同時,中芯65納米產品今年已試產,45納米產品正在緊急認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