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華為要戰勝思科 必須要與富士康合作
華為、中興的成功,代表了珠三角電子信息產業鏈條競爭力在全球的快速崛起,業界人士認為,如果說,過去珠三角承載的“中國制造”是以“制造成本”優勢取勝的話,現在的競爭優勢,已經向“研發成本”以及產業鏈整體競爭力優勢上過渡:比如越來越多經驗豐富的工程師,珠三角從設計-生產制造-物流運輸等涉及各個環節的高效的供應鏈配合體系,以及越來越充分的全球運營經驗和服務能力。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6370.htm產業鏈優化進行時
廣東還能有幾個華為、中興?——這樣的追問,將必然縈繞著廣東、乃至中國的下一個黃金十年。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制造”產業鏈條正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得到進一步的優化。事實上,以富士康、偉創力這些全球代工業巨人作為著眼點來看,他們過去一向只聚焦惠普、戴爾、摩托羅拉、蘋果、諾基亞等海外巨頭,而對國內客戶視而不見。
這一方面說明,海外廠商對全球市場壟斷優勢,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品牌廠商們過去利用和參與全球產業分工的程度還太低。中國大陸制造型企業,比如海爾、聯想、TCL等,從其運營模式來看,幾乎包攬了生產、制造、營銷、物流等所有的環節——這種模式的競爭力必然更集中在初級化的制造成本管理上,而無法更有效地提升研發、設計與服務的能力。
這一情形,將會因為代工巨人的轉向,以及產業鏈關系的變化而改變。
事實上,例如富士康,其轉戰內需市場的決心,一方面來自于海外市場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國內品牌廠商的在成本壓力下,加速融入全球“外包”風潮的意識在提升。
比如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今年宣布,海爾將從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轉型,具體做法是把公司的經營重心從制造轉到產品的設計、研發、品牌經營、行銷和服務等方向,原本由海爾生產的產品,將分批外包給專業代工廠。
實際上,與華為、中興近半為研發人員的處境不同的是,海爾、TCL、康佳等國內品牌廠商,則約有一半為生產性人員,從制造型企業向服務性企業轉身——這是中國制造去初級化的開始。
此外,產業鏈條的優化,對于提升珠三角的整體競爭力亦是顯而易見的。
臺灣廠商認為,TCL、海爾、康佳的轉型,會給富士康、廣達、和碩、聲寶、冠捷等帶來更多內需市場的機會,與此同時,臺資企業也會轉變他們在大陸的管理模式和用工政策,將更多的研發、設計環節,以及高端服務鏈條放到中國大陸,與此同時,也會更重視大陸高端人才的培養和啟用。
這對臺資企業在大陸的生態,以及整體產業鏈的效率,都是一次全方位的提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