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華為要戰勝思科 必須要與富士康合作
實際上,富士康的轉向,代表了大多數處于“中國制造”底層鏈條的參與者,他們的去初級化道路,已經開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6370.htm富士康每年幾百億美元的出口,幾乎每年為深圳貢獻了超過15%的出口額。對于電子信息產業占GDP比重超過50%的深圳市而言,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實際上已經開始了其漫長的“產業升級”道路,直到金融危機到來前,在土地資源緊缺,成本上升加劇的現實背景下,深圳市也已著手鼓勵包括富士康在內的制造型企業,將其低端制造環節遷出,轉而引入更為高端、能耗更低的研發、設計環節。
優勢更迭:
“研發成本”取代“制造成本”
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在今年全國兩會的記者會上,舉華為為例說,華為2009年業績仍可保持90%的增長,華為的成功案例“給薄霧籠罩的經濟天氣,增加一點希望和春意”。
回看20年,華為的成長路徑呈現了一條完美而快速的去初級化路徑:他最早只是深圳一家代理交換機的小公司,此后逐步進入固網、數據、移動通訊領域的研發和生產,每一步都踩到了全球經濟和全球電信業發展的鼓點和節奏上。
尤其是2003年之后至今,中國的兩家電信設備商,華為與中興從國際通訊市場上三流廠商進軍一線陣營的步伐,是令人感嘆的。2009年,在通訊巨人北電破產申請,摩托羅拉正在日落西山,諾基亞與西門子、阿爾卡特與朗訊艱難重組的陰霾里,華為、中興已實際成功晉級系統設備商的全球第三和第五名。
把中國企業華為、中興的崛起簡單歸結為“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已經遠遠不足以解釋中國這些年在人才儲備、產業鏈條、技術積累等等競爭環節上,在全球產業鏈條上扮演的角色變化。
事實上,早在金融危機引發全球的“生產過剩,產品過剩”崩盤前,代表珠三角制造業走在最前沿的中興、華為已經意識到,電信設備,這個代表全球競爭最為激烈的行業,已經從一個技術推動型產業,變為了一個以服務、高效研發成本競賽為核心競爭力的產業。
他們認為,電信行業,乃至電子信息產業,其技術趨勢,必然是越來越平臺化,標準化,由此帶來技術門檻的降低,轉向對快速服務能力、堅定的執行能力,以及高效的研發成本競爭力的要求越來越高。
歐美巨頭的沒落,實際金融危機只是一個導火線,其根本原因是,他們固執的技術導向和戰略失誤,以及研發成本的居高不下。
可以比較的成本公式是,中興、華為在研發投入上,目前已實際與北美各國持平(每年占銷售額的10%以上),研發人員占比也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北美的員工比例(華為為43%,摩托為42%),但是單個研發人員的薪酬成本比,中國本土與北美本土的差距卻高達1:4—1:5——北美實際上已經成為全球最貴的技術創新中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