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在CPU領域的四十年:從跟隨到領跑
在CPU領域,一直以來Intel都扮演著統治者角色,而AMD一直生存在Intel的陰影之下。當今的AMD經歷了40年的風雨之后,雖然在份額和營業額上仍無法與英特爾相提并論,但是由于其一直崇尚自主創新,讓AMD已經從一名跟隨者變成了領跑者。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94165.htm技術跟隨變為技術領導
1969年5月1日,AMD公司以1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正式成立。第一款具有歷史意義的產品是AMD286,該產品兼容了Intel80286的產品,也就是這款兼容intel的CPU提供了更高的頻率20MHZ,而Intel80286只有12.5MHZ,而且AMD作為后來著,當然在價格上也更為經濟,這種價格策略也一直延續到20年后的今天。
由于intel在芯片領域的一統天下,AMD只能銷售兼容intel的產品,這包括之后的386、486,直到1996年AMD推出了第一款自主研發的,沒有intel陰影的K5處理器,該處理器采用最新的RISC(簡單指令系統計算機)技術,完全取代了intel的X86處理器一直使用的CISC復雜指令集設計。雖然K5并不完美,但是這畢竟是對AMD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款CPU,也體現了AMD的創新精神。
在成功推出K5之后,AMD又推出了K6以及真正的殺手級產品K7。K7后來更名為Athlon。這顆處理器擺脫了先前型號的缺點并終于擁有名符其實的FPU-事實上還優于Intel的FPU。而且從K7開始AMD顯露出其技術創新的優勢,AMD是第一家發布與銷售1GHz主頻處理器的廠商(Athlon),比Intel的1GHzPentiumIII早了兩天。
而在后續基于K8架構的AMD雙核處理器產品中,AMD率先實現了HyperTransport前端總線技術,并被應用在后續的K10和后續的65納米巴塞羅那、45納米上海四核處理器中,真正的實現了技術上的超越。
品牌策略應勢而變
四十年來,AMD將“客戶為本推動創新”作為企業行為準則,他們不僅僅通過創新實現了技術上的超越,而且一直以來以更為經濟的價格向消費者提供CPU,這大大加速了計算機的普及,同時也打破了CPU行業的壟斷高價。
而隨著全球IT產業進入一個分工更為細致的時代,AMD的品牌策略也順勢而變。在看到CPU和GPU融合趨勢的時候,2006年收購了ATI圖形處理器芯片公司,AMD便試圖轉型成一家為主流產品提供芯片的公司,并致力于打造一個融合的平臺。
在新CEO德克·梅耶的帶領下,AMD實施了巨大的變革,可謂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分拆制造廠,與阿聯酋的先進技術投資公司聯合成立一家半導體公司負責芯片制造,并獲得了21億美元的資金支持;第二把火:領先英特爾推出磐石之心面對經濟危機,無論是英特爾還是45納米四核心皓龍處理器,代號為“上海”,并獲得惠普、戴爾、SUN等各大服務器OEM企業的支持;第三把火:宣布中文戰略“融聚未來”,體現了AMD2009年AMD對中國市場的重視。
而“融聚未來”這個品牌戰略是完全符合當今IT產業發展趨勢的。隨著分工細化時代的到來,任何企業都不可能控制和運作整個產業鏈的每個環節,將工廠分拆外包,潛心研發技術,這是AMD實現技術領先,節省成本的關鍵所在。
經過四十年的發展,AMD已經從一家技術跟隨著轉變為技術領導者,不僅僅在技術創新上實現突破,在品牌和市場策略方面也順應時代發展,筆者也相信不用多久AMD占據CPU市場30%份額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