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業在拐點生存
關于拐點的另一方面是如何定義它。Cadence Design Systems公司DFM部市場行銷總監Nitin Deo認為,在今天,設計的最終實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制造工藝,這是Cadence認為的拐點。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6940.htm回顧以往的技術節點,像130nm或更早的180nm等,它們與當今先進的節點相比有一個顯著的差別,那就是在兩種不同設計的老節點之間,當它們都通過了DRC(設計規則校驗)以及時序檢測后投入生產,它們在產量上基本相同;兩者在設計上的差異與其成品在性能表現上的差異是相吻合的。而到了90nm及以后的更高級的節點處,事情開始發生改變。當兩種不同的設計都通過了DRC及時序檢測并投入生產后,兩種成品的產量不相同;在時序方面,兩者在設計上的差異與其成品在性能表現上的差異不相吻合。為什么會這樣?芯片上的圖案(pattern)在制造過程中開始發生改變,產生了與設計圖不符的現象。也就是說設計的最終實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制造工藝,這就是拐點。
當這個拐點出現時,我們需要做些什么?拐點也許出現在系統級,或從RTL到GDS的轉化階段,或在GDS之后,或在產品的后處理階段,這需要進一步的探討。這種探討要以設計的復雜性、應用及預期的價值為基礎。對于65nm、45nm及以后的節點來說,設計的復雜性逐步升級,原因不僅僅是結構差異的增加以及芯片上的晶體管數目的增加,還有許多應用定制化的出現。例如PDA(個人數字助理)集計算機、消費電子產品和通信工具于一身,在單一芯片內由許多功能塊在執行這些功能,顯然,這增加了芯片的復雜性。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芯片的單一功能高,其制造可預測性越高;芯片的非單一功能升高,其不可預測性升高。
綜上所述,逐步升級的復雜性導致了使用高級節點技術的芯片在制造過程中出現物理失效或電性故障,這需要設計師通過使用可演進發展的設計方法找到具有革命性的解決方案;找到產品的可預測性并把其帶入設計流程是設計師所需要的。
目前的狀況是,對于以前的設計,使用DRC,即以標準為基礎(rule based)的檢測就足夠了;這些標準在不斷演化,變得越來越復雜,不過對于常規的類似空間關系的檢測還是足夠的。但當元件尺寸變得越來越小時,隨機缺陷開始出現了。隨機出現的疵點,即在晶圓片上丟失或多出的小點使芯片在可制造性方面出現問題。從65nm開始,對設計進行以模擬為基礎的檢測是必不可少的。原因是,兩個設計不同的芯片雖然都通過了DRC檢測,但它們的成品產量卻不同。很明顯,DRC的檢測標準不完善,它有一些漏檢的項目。雖然我們可以不斷增加檢測規則的復雜性,但那于事無補,因為芯片上的圖案在不斷地更新,制定標準來覆蓋所有這些圖案是不可能的。而這些圖案的復雜性決定了芯片的可制造性。在制造過程中,不同的操作條件、不同的聚焦和散焦條件、不同的劑量條件和不同的加工設備等都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復雜性。結果是,我們需要使用以模擬為基礎的檢測,使在設計中標定的性能得以最大限度地體現在成品芯片中。無論在設計中所標定的性能是什么,所標定的產值是多少,你都應該能夠最大限度地將它們體現在成品芯片中。我們用模擬檢測來增強標準檢測。
問題是,不管你從何處開始設計,可能是在C/C++階段,或是RTL階段,當進入具體物理實現階段,都要在兩個獨立的檢測中合格(圖6),一個是電性簽核(electrical sign off ),另一個是物理簽核。然后你就會把這個設計交給制造商,他們開始全權負責產品的生產。在施用RET(分辨率增強技術)的過程中錯誤開始出現了。這種情況在某些高級技術節點的應用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這些錯誤可能只是物理失效,這是在進行產量分析時要考慮的問題;也可能是電性故障方面的。關于電性故障,制造商不一定知道你的設計是什么,它是如何構成的,以及是什么造成了錯誤。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解除阻礙設計者與制造者溝通的屏障。
圖5 可制造性解決方案
(注:PPC為Cadence下一代OPC工具)
另一方面就是引入DFM。Cadence認為DFM已經在IC-CAD行業引起了革命。事實上,在130nm和90nm及以后的高級技術節點的應用中,作為EDA工具供應商的Cadence等公司和半導體制造商走得越來越近了。兩者之間的協作越來越多了。實際情況是,需要對所有影響產品成功制造的因素進行建模,并將這些模型引入設計流程,用以增強標準檢測。這些因素中有些可能只是隨機缺陷,或光刻技術,或CMP(化學機械研磨)等等,它們在設計之初就應該被考慮在內。這樣做才能將設計者與制造者之間的屏障解除,使設計處在一個可預測的制造環境中。
也就是說,你不能把設計的制造性放在最后才考慮。
在拐點生存
電子高峰會議期間,還有多家IC服務公司介紹了其拐點創新策略。
· 結構化ASIC:界于FPGA和基于單元ASIC之間
eASIC公司CEO Ronnie Vasishta介紹了其結構化ASIC的優勢。過去幾年來,新開工的ASIC和ASSP設計數量一直在快速下降,照此發展下去,到2030年左右就只會有250個設計項目。主要原因是不斷攀升的設計費用和風險。不過,通過對FPGA和基于單元的ASIC技術的取長補短,結構化ASIC技術可以較大幅度地降低定制芯片的整體制造成本、縮短生產周期,并可高效利用標準化生產工藝。
· 價值鏈制造商提供65nm服務
eSilicon公司總裁兼CEO Jack Harding介紹,該公司是價值鏈制造商(VCP),提供包括設計、產品化和制造的服務。該公司2007年成功實現了20多個設計,其中大部分是65nm及以下工藝。如今實現65nm及以下設計已經很困難,45nm已經近乎不可能,因此該公司目前看好65nm服務。
· 45nm防漏電
Tela Innovations公司著重降低漏電方面。公司創始人兼CEO Scott Becker說,該公司提供下一代亞波長、低K1的45nm設計,基于on-grid(柵格上)的一維布局結構,來進行光刻優化布局。通過采用Tela Authoring System進行預定義、可預測的拓撲技術,可減少柵格上的一維線條,從而使泄露降低2.5倍左右,從而達到減少漏電的巨大改進。
· 內部互聯設計工具
Silistix公司CEO David Fritz說目前89%的項目不能按時交貨,平均延遲高達40%以上,究其原因,就是傳統的設計方法顯得越來越落后了。該公司側重其專用的內部互連設計工具,可以實現30%的功耗較低。性能可以提高50%,設計周期加快40%。
會議舉辦地—日式“歌舞伎(Kabuki)”酒店旁邊是我國舊金山領事館(居民板樓前的白平房,左側白色高大建筑是教堂)。盡管她看似普通,卻是許多華人的熱土,也是外國人辦理來華簽證的地方。北京奧運火炬在北美唯一的傳遞地是舊金山,為此,領事館工作人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張健,‘ASIC在創新中迎接PLD挑戰’,電子設計應用,2008.5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