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財團20億競購手機股權 華為借融資布局3G
據路透社披露,美國私募投資基金——銀湖基金與普羅維登斯已經結成同盟計劃,共同出資20億美元收購華為手機業務部門股份。自從華為在美國收購3Com失利之后,業內就有對華為是否會在國內上市的猜測,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華為一直沒有相關動作,顯然華為仍然希望并有強烈意向繼續挺進美國資本市場,從真正意義上擴大自己的國際品牌與市場地位。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6449.htm競購華為的美國私募
據悉,目前華為已選定美國兩大財團競購該公司手機業務部門至少49%的股份。這兩大財團分別是由私募股權基金銀湖和普羅維登斯組成的財團,以及由AEA Investors和泛大西洋投資集團組成的財團。
在此次競購中,摩根士丹利擔任華為財務顧問。業內預計此筆交易額將超過20億美元,有望成為中國前五大私募股權投資交易。華為此次出售的部門具體業務包括手機、筆記本無線網卡和家用路由器等。而從華為發送給各個競購公司的信息備忘錄透露,華為手機部門主要客戶包括英國的沃達豐公司等,其2008年的收入可能達35億美元,凈利有望達3.8億美元。不過根據目前形勢分析,AEA Investors和泛大西洋投資集團都屬于中型基金,可能需要再引入新的資金支持才能夠拿下此次競購。
目前中國電信市場競爭格局已經完全明晰,而重組后的三家電信公司也開始向3G時代邁進,因此市場所蘊含的巨大發展潛力讓美國私募資金對購買有TD研發經驗的華為公司的移動子公司股權產生了濃厚興趣,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參與競爭的泛大西洋投資集團此前還投資了神州數碼和聯想集團等。
華為的冬天?
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產品降價和制造成本上升讓華為所處的通信設備子行業的經營環境也更為糟糕,特別是目前華為海外市場份額在整體銷售中的比重大幅上升,其經營風險也逐漸放大,對于在國際市場仍然沒有占據重要地位的華為公司而言,如何籌備“過冬”的資金就成為了最重要的議題。
根據前不久華為發布的企業年報顯示,去年華為合同銷售額達160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45%;凈利潤為6.74億美元,同比增長32%。不過,與此形成對比的是,華為的毛利率和凈利率同比增長率均為負值,這意味著公司在行業價格競爭環境下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在凈利率下滑的同時,華為的資產負債率和應收、應付賬款卻在節節攀升。數據顯示,2005年華為資產負債率為58%,2007年則達到67%,接近業內公認的75%的臨界點;而應收賬款增長 54%,從2004年占總資產的24%上升到去年超過50%,導致巨大的資金占用成本和融資費用。這一切都顯示了華為在承受高額的銀行利息,企業負債率高,資金壓力大,現階段面臨著較大的財務壓力,而華為當年主營業務的凈利潤盈利能力令人擔憂。
有業內認識推測,此次華為出售終端業務資產,其真實原因可能還是在為核心業務融資,以確保能再次順利過冬。
備戰3G
除了面對企業資金過冬的危機之外,此次出售移動業務或許也是華為公司為備戰中國通信市場即將到來的3G時代而做的準備。雖然3G網絡建設將為中國通訊設備制造公司帶來空前的利潤和機遇,但是3G設備制造企業中并非只有華為一家公司。僅僅以中國移動主推的TD-CDMA來說,華為的強勁對手就有在國內A股上市的中興通訊,而且中興通訊在中國移動第一、二期TD終端招標中分別獲得了25.33%和30.5%的份額。而中國電信C網的建設中,更有諾基亞等國際一線對手,華為究竟能夠爭取多少份額,目前仍然是未知數。
在2006年將目標瞄向3Com之前,華為就將自己的發展策略偏移向海外市場,在海外進行了一系列的投資擴張。但是隨著目前國際能源與原材料價格的飛漲,產品制造的資金占用越來越大,特別是對于將海外擴張作為主要戰略的華為而言,在海外投資的項目通常需要2-3年才能夠實現資金回籠,項目前期投入較大。而競標國內3G份額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特別先期已經在TD項目投入資金的華為來說,一旦在多個戰場同時作戰,所面臨財務經營上的壓力可想而之。
研究公司BDA的報告認為,借助低成本制造優勢,華為為新興市場提供低價手機,但手機業務并非華為的強項。國內的3G戰場和海外擴張目前仍然是華為的主要精力所在,因此沒有上市融資渠道的華為在面臨資金壓力時,出售移動子公司顯然是籌集資金的最佳方案。雖然華為的移動子公司去年的銷售收入超過25億美元,但是作為CEO任正非顯然也看到了目前中國手機終端制造業面臨的激烈競爭環境,特別是來自諾基亞和三星等一線巨頭的壓力。
因此,華為此次出售股份化解來自經營的財務壓力不失為一個最佳的選擇,況且在2001年華為就有過出售子公司的經驗。通過出售移動子公司股權,華為可籌資加大對主營業務電信設備制造的投資,既能夠保證度過海外市場的冬眠期,也能夠充分備戰國內即將來臨的3G市場爭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