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發科模式顛覆手機市場格局
這些具有原創色彩的手機,不僅把很多技術和設計都組合在了一起,而且價格便宜得驚人,在市場上極具殺傷力。從2006年以來,由于受到這些手機的沖擊,國內品牌手機大企業幾乎全部出現虧損,其中波導2007年虧損5.93億元,夏新2007年虧損8.11億元,許多企業被迫退出了市場。拼裝這些手機的廠商既不是地下加工廠,又算不上正規軍,所以這種手機被稱為“山寨手機”,也有人把它們與水貨手機、冒牌手機統稱為“黑手機”。據統計,2007年中國市場共銷售了2-3億只手機,其中,諾基亞等前五大品牌市場占有率不到50%,與全球其他地區前五大品牌占有80%左右份額的情況大不相同,主要就是因為“山寨手機”市場占有率較高。目前,“山寨手機”廠商中也出現了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比如以多媒體手機聞名的天宇朗通、高居雙模雙待機第一品牌的宇龍酷派,還有每三天推出一款新手機的國虹,以及年銷售量超過500萬只的金立等。
“交鑰匙”模式降低下游成本
消費電子行業分析人士表示,“山寨手機”之所以能夠在近幾年迅速崛起,是因為它們中的絕大部分使用了聯發科(臺灣證券交易所代碼:2454)的手機芯片和解決方案。如今,國內手機廠商決定上一款新的手機產品,如果不考慮產品的差異化,可以簡單到讓手機廠商連腦子都不用動,最常用的一個辦法就是采購聯發科的手機芯片,同時會得到一套附送的參考解決方案,根據該方案去市場上采購配件,一款新手機就可以立即下線了。這種方式通常被稱為“交鑰匙(Turnkey solution)”。
聯發科2001年才開始進入手機芯片領域,進入內地市場只有4年,而業內流傳的說法是,2007年整個國產手機的出貨量約為1.8億只,其中有1億只左右采用了聯發科的芯片解決方案。根據中介機構水清木華的調查數據,聯發科2007年手機芯片出貨量高達1.5億顆,全球市占率高達13-14%,僅次于德州儀器(TI)及高通(Qualcomm),位列第三。聯發科的業績過去幾年呈現爆炸式增長,其市值也于2007年飆升至6000億元新臺幣(約185億美元),成為僅次于高通的全球市值第二的芯片設計公司,被當地輿論盛贊為自鴻海以來新一代臺灣企業的代表。
聯發科之所以受到“山寨手機”歡迎,首先,是因為長期以來,品牌手機雖然功能比較完整,但每只手機需要使用2顆以上的芯片支持通話以及MP3、照相等附加功能,聯發科將通話及其他多媒體功能整合在一顆芯片上,稱為“整合型多媒體手機基頻芯片組”,把芯片與軟件平臺甚至第三方的軟件捆綁銷售,提供給內地手機制造商,省掉了它們的開發成本和時間,使它們可以立即組裝出貨。這正如電腦產業的軟硬件規定掌握在微軟和英特爾手中,惠普、聯想等電腦廠商只要把零件組好就可以出貨,不需要太多的軟硬件知識。
其次,“山寨手機”廠商了解渠道和消費者,有愿望開發和修改一些適應消費者需求的功能,而德州儀器等提供手機芯片的國外廠商對它們缺乏重視,通常需要2周才有回應,服務快速、軟硬件都很完整的聯發科出現后,立刻成為它們的主要合作對象。
此外,每家“山寨手機”廠商在聯發科提供的解決方案基礎上,依然能夠變化出各種花樣,這一點非常符合手機用戶更偏好個性化及追求時尚等特征。以天宇朗通為例,其在與聯發科的芯片渠道商大聯大的合作基礎上,開發出了許多領先洋品牌的消費者喜歡的應用功能,比如將手機甩一下就可以換到下一首歌或下一張照片、以抖動機身的方式玩手機游戲、學唱卡拉OK等功能,洋品牌沒提供,卻十分符合年輕人耍酷愛炫的心理,因而迅速崛起。
模式核心:縮短成熟產品產業鏈
聯發科模式啟示了電子行業的一個重要規律:當某一個領域的技術發展趨緩,短期內難以出現重大技術革新,而新興市場或新興消費者大量存在的時候,如果能盡量縮短產業鏈,就能獲得超額利潤。事實上,類似的現象也在DVD和MP3產業出現過。
不過,分析人士強調,聯發科模式的成功依賴于一定條件。首先,手機已經是技術成熟和全球化產品,新進供應商的門檻較低。隨著全球化的產業分工,手機芯片設計變得并不復雜,技術障礙不多,而且,互聯網和全球化也使人才和技術流動更加容易。正因如此,手機芯片供應商之間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和性能相差不大,只能在成本和上市時間上比拼。
其次,新興消費者由于消費能力偏低,品牌意識差,具有注重價格而不注重質量,喜歡新功能但不關心性能的特點,比如他們要求手機有MP3功能,但并不關心音質。而成本低和上市時間快恰恰是聯發科和“山寨手機”的強項。聯發科的芯片最多可以占到整個手機研發工作的80%,把原本屬于下游廠商的一些研發工作一并解決,相當于很多家下游廠商共同分攤了研發成本,縮短了產品上市時間;與此同時,多數“山寨手機”廠商具有代工經驗,在深圳周邊地區強大的零部件配套體系支持下,有能力大幅降低手機產業鏈上的成本和反應時間。
此外,近些年,飛利浦、西門子等國際大企業大量退出一般消費電子產品,而專注于能源、核電、大型醫療設備等需要長期技術積累和品牌的產業,使本土消費電子產品廠商有機會以較便宜的價格、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術,占領廣闊的中低端市場。究其原因,國際大企業往往看重高端市場,追求技術領先,而在成本和上市時間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其倡導的“高性能、高質量和高價格”游戲規則效果有限。
模式持續性存疑
短期來看,聯發科模式改變了產業鏈條,有利于大中華地區廠商和當地經濟的發展,但是從長遠來看,其在大幅降低了下游廠商成本、縮短產品周期的同時,也加劇了下游廠商的競爭,而下游環境的變化最終必然會影響到上游,從而影響整個產業鏈發展。新興市場的共同特點是法律、信用環境不健全,在知識產權保護、稅收、產品質量、工人權益、生產和市場準入、走私控制等方面都有所缺陷。聯發科的崛起,客觀上成為了“黑手機”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可避免地伴隨著各種假冒偽劣、偷稅漏稅、電子垃圾、血汗工廠出現。幾年前,就是因為聯發科的芯片降低了DVD的進入門檻,國內的DVD生產廠一下子發展到了2000多家,年生產DVD總量達5600多萬臺,由此價格大幅度下降,整個行業進入了過剩時期,受此影響,聯發科也從2003年開始受到盈利的壓力,并在2004年進入了經營低谷。如果手機產業環境進一步惡化,下游廠商大量倒閉,聯發科也很有可能重蹈覆轍。
聯發科的另一個潛在危機可能來自其產品定位和技術層次的再提升。市場分析人士表示,手機發展方向有兩個,一是超低價,只要能打電話就成,另一個則是高端智能手機。聯發科的手機芯片則是二者中間的產品。目前,聯發科在700-1500元檔次的手機中占有絕對領先的市場地位,但這個檔次的手機未來的市場空間已相對有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