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盛叫板英特爾 處理器保衛戰能否取勝?
5月27日報道,國外媒體今日發表分析文章稱,幾年前中國臺灣一家名叫威盛的小公司開發了一套運行Windows操作系統的微處理器產品,該產品較英特爾的同類產品更節省能耗。如今,英特爾也將發布其節能處理器Atom,在該市場與威盛的一場遭遇戰在所難免。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83179.htm在美國市場,威盛處理器主要用于類似于惠普Mini的袖珍筆記本電腦產品,可大大延長電池的壽命。而在其它市場,威盛處理器更多應用于一些無品牌的PC產品,這些PC通常由汽車蓄電池提供電力,在一些貧困農村充當“大型機”的角色。
小市場做大文章
對低成本、低能耗市場的專注為威盛在處理器市場贏得了一席之地,成為緊次于AMD的全球第三大處理器廠商。
“在英特爾進入這一細分市場之后,威盛要么會受到重創,要么將繼續前行。”《微處理器報告》網絡版分析師湯姆·哈夫希爾表示。
威盛最初于1987年建立于佛蒙特,當時主要為PC生產電路板和主板,但很快就遷到了臺北,加入了臺灣迅速增長的高科技制造圈。
威盛目前由王雪紅與陳文琦夫婦掌控。據《福布斯》的統計,陳文琦的身家達21億美元。
威盛于1999年收購了一家位于美國奧斯汀從事芯片設計的小公司Centaur Technology,借此進入微處理器市場,而后者由前IBM科學家格萊恩·亨利創辦。
亨利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表示,在1980年代末他曾勸說IBM開始設計并生產自己的PC微處理器,“但IBM沒有采納我的建議”。亨利于1988年離開IBM,加盟戴爾公司,成了戴爾的一名研究主管。
1995年,亨利離開了戴爾,他想繼續追尋設計一種更廉價、更簡潔的微處理器的夢想。在得到圣何塞芯片公司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IDT)1500萬美元投資的資助下,亨利招募了一個小型設計團隊,但到1999年,IDT卻打算將亨利的設計團隊Centaur Technology出售,威盛借機實施了收購。
“我遇到了一位真正的知音。”亨利在談到陳文琦時表示。被威盛收編之后,亨利團隊于2001年推出了首款節能處理器C3,但其市場有限。2005年,威盛又推出了C7,即惠普Mini本本采用的處理器,該處理器可運行Windows操作系統及全套程序,與英特爾和AMD的低端產品相比,其成本更低、節能性能更為突出。
“這是英特爾尚未顧及的一個小市場,相當邊緣的一項業務。”硅谷芯片專家林萊·果納普表示。
威盛的保衛戰
然而在與AMD在高端市場展開爭奪的同時,在低端市場,英特爾并沒有忽略低能耗市場,預計它很快將推出Atom,與威盛的C7展開對決。
英特爾的“Atom直接對準了威盛產品線的‘心臟’”,果納普表示。
威盛表示,它已做好了與英特爾戰爭的準備。最近在舊金山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威盛國際市場主管里查德·布朗展示了一款新的專門為其處理器產品設計的主板,這樣電腦廠商可采用威盛的處理器和主板全套產品了。
布朗稱,新款主板產品將有助于推動威盛處理器在發展中國家市場的銷售,該市場的PC廠商在組裝硬盤、供電設備和圍繞處理器的其它設備方面可能并不是十分專業。
威盛在這場針對英特爾的保衛戰中能否取勝,目前還需要觀望,但其敢于跟英特爾叫板的勇氣表明,海外競爭者對美國品牌的挑戰日益加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