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工業機器人 盛世下的“危言”
地方政府也不甘落后。據不完全統計,已經有浙江、重慶、洛陽、廣州、東莞、佛山、順德等地方政府出臺機器人相關扶持政策。洛陽為總部遷到本地的機器人企業最高獎勵金額達1000萬元。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4015.htm對于中國來說,這更是一場年輕的較量。專注于人工智能的俞志晨是1984年出生的,巧合的是,中國在1985年發布的863計劃第一次提到了智能機器人的方向。占世界無人機消費市場70%、市值超80億美元的大疆創新締造者江滔也是一名80后,今年剛35歲的江滔于2006年在香港科技大學宿舍中創建了大疆,彼時才26歲。
如果從年齡看,新松機器人創始人曲道奎、博實股份創始人鄧喜軍都已年過50,都是從科學家轉身成為企業家的。但他們的企業也很年輕。新松機器人2001年成立,目前市值為589.56億元。博實股份設立于1997年,并成功于2012年登陸深交所中小板A股上市,是大型智能成套裝備供應商。
這樣一批年輕人和年輕企業帶動了另外一股“跨界”力量。沈軾榮是全球第三大OEM廠商臺灣金仁寶集團旗下新金寶集團CEO,企業代工工廠分布在東莞等中國大陸各地。2008年左右,沈軾榮的轉型戰略方向得到集團認可,此后以集團內部孵化形式成立了自有品牌三緯國際公司,如今該公司是全球3D打印機出貨量最大的廠商,機器人生產線落地東莞,并已開始量產。
另一個從機器人用戶變身為賣方的企業是“鍵鼠第一股”雷柏科技,生產線用工從2011年最高達3200多人降到如今1000多人。該公司副總經理鄧邱偉對經濟觀察報說,“公司機器人板塊是從用機器人改進自身生產線,到為其他電子等企業提供系統集成的自動化生產線轉變來的。”
隱憂
2012年,一直研究機器人領域的周代數感覺到機器人熱度明顯升溫了,他開始嘗試投資機器人項目,讓他糾結的是,眾多的機器人項目有的連廠房或固定資產都沒有,良莠不齊,在甄選投資過程中需要對企業在人才、技術、團隊、市場、戰略等方面認真調研,才能夠做出決定。最終他從長時間調研中發現一家上游核心零部件的小微企業,“公司團隊總共12個人,有8個是做技術研發的,”與其他行業看商業模式不同的是,周代數把技術作為機器人投資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他似乎是對的,“如今那家公司正在沖刺新三板”,但身為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50人論壇副秘書長、機器人資深投資者周代數同樣看到了風險。周代數統計得知,截至目前,以機器人為主業的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等上市共約有88家,其中主要有機器人是主營業務的企業和通過并購重組涉足機器人領域的方式。另有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國機器人相關企業約3000多家,且以“去年每周兩家機器人企業”變為如今的“每周誕生四五家企業”的速度在增長。與此同時,近年來,全國各地出現了30個以上機器人產業園區。
周代數說,需警惕機器人領域復制光伏的老路。
2008年到2011年光伏行業火爆,到了2012年,各地建設的光伏產業園達到了300多家。但風險已開始擴散。2013年,曾經赴美國上市讓創始人施正榮以186億元身價成為當年的“中國首富”,“光伏雙雄”之一的尚德電力走入了破產重整程序,無獨有偶,江西賽維LDK也陷入了化解近300億元債務的危機中,直到最近傳來進入破產重整程序的消息。
在丁希侖眼里,國內機器人產業泡沫化已經非常嚴重,低端重復同質化建設現象越來越凸顯,“不少投資者靠忽悠過日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