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產業死亡榜:看小米華為腳下的累累尸骨
2015年初,手機供應鏈行業由東莞手機代工廠兆信通訊董事長高民的自殺開啟了寒冷的一年,10個月后,為中興、華為等手機廠商供應手機配件的深圳明星企業福昌電子發出倒閉公告的新聞將慘淡的中國手機供應鏈行業的生存狀況推到了眾人面前。
之后,東莞京馳塑膠科技有限公司緊接著福昌電子倒閉,與福昌電子主營業務類似的京馳塑膠也發出債務清算公告信,這家成立于2013年,主要為TCL、海爾、酷派等手機廠商供應手機外殼、模具等配件的公司因拖欠數百名手機殼材料供應商超過3000萬元的貨款宣告倒閉。
10月15日,擁有5000名員工的觸摸屏大廠惠州創仕停產,其在向員工發布的通知中稱“因公司目前沒有資金支持運營,放假兩個月,請各位員工暫時先找工作。”惠州創仕此次的停產直接導致了被其拖欠貨款的6家供應商資金鏈斷裂而倒閉。
上述這些倒閉企業都屬于規模較大、在業界有一定名氣的公司。它們或是因技術落后被市場需求拋棄,或是擴張之后資金鏈斷鏈倒閉。他們拖欠供應商、銀行和員工的資金也更多,對整個產業鏈帶來的影響也更大。而那些在媒體報道里看不到名字的“手機供應鏈倒閉潮”中的如潮水般的小企業,倒閉已成常態。
觸摸屏生產商深圳領信光電業務經理陳國衍告訴i黑馬,僅10月份做觸摸屏業務的工廠就有19家倒閉。專門關注手機供應鏈的微信公眾號“唐伯虎燒膏香”在其10月20日發布的文章中列出了一批付款嚴重不良的觸控廠商名單,這個名單上公司的名字有32個。而這只是觸控廠商在10月倒閉的數字。
整個手機產業鏈條很長,從諸如蘋果、小米的手機廠商,到為其做代工的富士康、比亞迪等,再到生產手機一系列組件如芯片、電路板、模具、觸摸屏、攝像頭、外殼等的廠商,這些廠商的上游又是為其提供原材料的供應商。一個如惠州創仕中等規模的廠商倒閉,都會影響到和其合作的上下游數百家企業。
i黑馬選取了福昌電子、領信光電和大可樂三家倒閉公司做為案例分析原因,希望從中窺探曾經喧囂一時的珠三角手機供應鏈廠商為何出現倒閉潮。
【案例一】福昌電子:一家技術落后公司的死亡喧囂
深圳福昌電子技術有限公司,這家1997年成立的以精密塑膠模具制造、3C和木塑產品開發設計制造為主的企業,在其公司官網顯示的信息,福昌是華為、中興等的合作伙伴。根據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2014年報告顯示,2014年福昌電子營業收入4.59億元、凈利潤1905萬,資產總額7.25億元,負債5.8億元。
而隨著福昌的倒閉,這家曾經深圳的明星企業如今已成為全國媒體報道里倒閉公司的“明星代表”。而它的兩大合作伙伴中興和華為聽聞其倒閉的第一反應是派員工到廠里把生產設備拿回來降低損失。
中興在給i黑馬的回應中強調:福昌電子僅為公司終端結構件供應商之一,占終端采購比例極低。公司有完善的供應鏈體系以保證突發情況下的持續性生產。公司現已緊急切換供應商,以盡快消除福昌突然停產帶來的交付影響。
在福昌電子法人代表陳金色的口中,壓倒福昌的是8000萬的資金缺口。其欠供應商債務達2.7億,在今年8月被十家供應商集體起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