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的鋰電池之爭
在國際化的道路上,國內鋰電池企業遠遠落后于日韓,除了CATL與寶馬等國外車企有部分項目合作之外,國內鋰電池企業幾乎沒有成功走出去的案例,進不了國際主流車企的供應鏈體系。這導致目前國外車企推出的新能源汽車,基本都采用日韓的鋰電池,這對于中國本土鋰電池企業建立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價值非常不利。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2271.htm走出去,是現代企業的必由之路,只有充分的參與國際化競爭,才能了解全球市場需求、利益格局、資源分布、區域特點,才能培養國際化的團隊,拓展生存空間。

在國際化的布局方面,華為是所有中國企業的代表,因為走出去非常的早,華為全球十五萬員工當中有三萬多外籍員工,華為的分支機構遍布全球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充分扎根于當地市場,利用當地資源,服務當地企業,推動華為逐步發展成為全球通信市場的巨頭。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BYD也是國際化布局非常成功的案例,比亞迪大約在2007年左右開始拓展海外市場,經過多年的積累,BYD的電動汽車已經成功打入北美、南美、歐洲、東南亞等市場。可以想見,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比亞迪將持續分享海外布局所帶來的紅利。
國內眾多的鋰電池企業,如果不能走出去,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未來很難適應海外巨頭的持續擠壓,也就難以在本土立足,這是一種典型的聯動效應。
4.靈活多變的戰術
新能源汽車,尤其是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的推廣和普及,其中很大一個障礙是價格。電動汽車要走入普通大眾的家庭,必須達到或接近傳統燃油車的成本,才能體現出比較明顯的性價比。在整車的成本中,占比最大的就是動力電池系統,按照不同的配置,一般占到整車成本的30%~50%,有些甚至超過50%(如TeslaModelSP85)。所以如何降低電池成本,就成為電動汽車普及速度的關鍵。
為了加大推廣力度,我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提供了高額的補貼,從而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成本,同時也通過產業政策引導整車企業和電池企業逐步降低成本。國務院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中規定,2020年動力電池模塊比能量達到300瓦時/公斤以上,成本降至1.5元/瓦時以下。
三星和LG為了在中國市場攻城略地,采取了低價的進攻策略,非常迎合當前市場與政策的雙重需求。據LG在不同渠道發布的信息,其價格有1.8元/Wh,1.5元/Wh,甚至1元/Wh等多種版本,但不論任何一種版本,都明顯低于國內市場當前的動力電池價格水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