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的鋰電池之爭
從這個角度來看,產業鏈布局對一個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現代社會的商業特點,決定了企業必須摒棄單打獨斗的方式,走向生態建設和產業聯盟,深耕細作,形成自己獨特的產業鏈優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2271.htm2.前瞻性的技術優勢
日韓企業在三元材料方面的技術積累和產業化深度,明顯高出國內一截,毫無疑問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決定了未來電動汽車是否有可能取代燃油車。從這個角度看,鋰電池企業必須對技術方向5-10年的預判和前瞻性的投入。國內企業前幾年普遍在磷酸鐵鋰領域發力,對三元材料認識程度不夠,投入明顯不足,導致三星和LG在三元方面占據較大的先發優勢,比國內企業領先2-3年實現規模產業化。在軟包和圓柱形電池方面,國內企業也研究不足,一味在硬殼電池領域扎堆。韓國企業則在軟包、硬殼和圓柱形電池方面都有廣泛研究,如三星的硬殼電池在寶馬、奧迪、大眾等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得到應用,LG的軟包電池獨樹一幟,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得到通用、福特、現代起亞、雷諾日產等眾多車企的認可,LG的18650圓柱電池已經可以做到3.2Ah,而國內企業已量產的較好水平也不過2.6Ah,差距非常明顯。

在產品的技術路線上,國內企業普遍缺乏前瞻性,對市場需求了解不足,甚至根本沒有去仔細研究,更多的是從自身角度出發,來定義和開發產品,而不是從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方向,各國政府法律和政策動向,主要競爭對手的產品和技術趨勢等方面,也普遍沒有予以重視和研究,更多的是被動跟隨市場的變化。如各個企業在磷酸鐵鋰方面的大規模投入,如果不是商用車市場起來,國內的鋰電池企業基本上已被日韓甩開。我國新能源商用車的爆發,為國內鋰電池企業爭取到了3年左右的時間,如果這三年時間里,不能在技術層面追上或接近日韓企業,形勢就會極度危險。
在下一代正負極材料和固態電解質的研究方面,國內鋰電池企業與日韓相比仍有不少的差距,是奮勇直追迎頭趕上,還是繼續拉大差距,就看未來3-5年的努力。
3.勇敢的走出去
日韓鋰電池企業,普遍在全球布局,以更好的服務于當地的汽車企業,如松下在美國與特斯拉共建超級電池工廠,預計產能達到35GWh,可滿足特斯拉在2020年前后的電池需求。LG也在美國和中國建立電池工廠,南京工廠在2020年可滿足20萬輛電動車的電池需求,其研發機構更是遍布全球各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