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想挑戰Intel的中國芯片公司 背后都有什么故事?
四、飛騰(ARM)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1492.htm自2012年開始,飛騰選擇加入ARM陣營,雖然在發展權上會受制于ARM,還要花費不菲的ARM指令集授權費,但也有可以兼容AA體系的軟件生態上的優勢。
目前,飛騰(ARM)有"火星"和"地球"2款產品。
"地球"是一款4核CPU,微結構是國防科大自主研發的"小米",是一款桌面CPU。"火星"的微結構也是"小米","火星"擁有64核心,主頻達2G,制程工藝28nm,功耗120W,理論浮點計算能力是512G,擁有32M二級緩存、128M三級緩存和16通道內存,205G/s理論內存帶寬。芯片上還有32個PCIe 3.0通道。

雖然"火星"單核性能較弱,但依靠核心數量優勢,在Spec 2006跑分中,多核整數分數達672,浮點分數585,足以和Xeon E5-2699v3相媲美。

當然,目前的"小米"還無法與Intel的ivy、haswel相比,即使和龍芯GS464E也有一定差距。但在ARM陣營中,根據Spec 2006測試成績,單核性能是強于ARM的A57的。在功耗方面和高通810做參照的話,28nm制程,2G主頻功耗僅僅2W不到,顯然比同樣2G主頻,20nm的A57功耗要小不少。
因此,"小米"顯然是一個優于ARM公版設計的微結構。
國防科大雖然有很強的技術研發能力,但公關營銷、市場推廣能力遠不能和海思、展訊相提并論。想要在ARM陣營立足,10%-20%的性能優勢沒有太多意義,市場營銷能力強弱、芯片搭載平臺穩定性和平臺的數量等因素才是關鍵。畢竟,用ARM公版微結構照樣能在市場上大賣。
國防科大真要想將自主研發的微結構推廣出去,親自上陣賣芯片顯然是以己之短,攻敵之長。正途是和展訊、海思等購買ARM微結構的IC設計公司加強合作,向展訊、海思推銷國防科大研發的IP核,使其能集成到展訊、海思的SOC中去。
五、GPU
國內做GPU的有兩家公司,一家是兆芯,技術源自被VIA收購的美國S3公司;另一家是和國防科大有很深淵源的景嘉微電子(當然,十有八九是國防科大的馬甲)。
景嘉微電子是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和國防科大有很深的淵源。公司位于長沙,公司的三位創始人都畢業于國防科大,而且最初的一批骨干成員也大多來自國防科大。目前有員工300余人,共申請國家發明專利83項,其中已授權專利33項。產品涵蓋芯片設計、板卡、整機和小型系統等,神舟飛船、軍用戰機等都曾搭載有景嘉微的產品。
2014年,景嘉微年產值超過2億元,凈利潤達7600余萬元,目前最好的產品是JM5400。雖然性能有限,但性能參數和已公開的資料怎么看都像軍用GPU。
軍用GPU更看重穩定性和可靠性,性能較弱。因此,就不多介紹了。
下圖為景嘉微的發展計劃。一般這樣的小公司三年以后的計劃基本可以無視,但景嘉微的背景使本人對它多了幾分期待。另外,景嘉微和龍芯是合作伙伴,5年后,沒準市場上會出現龍芯CPU或飛騰CPU+景嘉微GPU的組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