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讀華為發展歷程:為何全世界都怕它?

任正非曾說:“華為成功的奧秘,就是我們很好地應用了‘熱力學第二定律’和耗散結構理論,不斷地加溫,又不斷地耗散,只有這樣,華為才能保持20多年的戰斗力。”評論分析,在任正非的文章與講話中,很少能看到他有多少對華為的自豪感和滿意度,你感受到的大多是焦慮、憂慮與自我批判。

華為從一家默默無聞的小創業公司一躍成為熱門的大企業,讓外界對其充滿好奇。一方面是因為其創始人任正非的低調作風,一方面是外界流傳的其內部企業文化。低調、任正非、不上市、國際化、股權激勵、輪值CEO……這些關鍵詞已然成為外界對華為的認知標簽。

90年代初期,視察過華為的上級領導都稱贊華為企業文化好,干部員工也常把企業文化掛在嘴上,但到底企業文化是什么,誰也說不清。于是,任正非就指派一位副總監與中國人民大學的幾位教授聯系,梳理華為的文化,總結成功經驗。1996年初開始,華為開展了“華為基本法”的起草活動。“華為基本法”總結、提升了公司成功的管理經驗,確定了華為二次創業的觀念、戰略、方針和基本政策。以“華為基本法”為里程碑,華為繼續吸收了包括IBM等公司在內的管理工具,形成了均衡管理的思想,完成了公司的蛻變。簡言之,“華為基本法”實際是根據任正非管理思維的一種集中梳理。至今,其背后思想一直為外人所稱道和學習。更為重要的是,《華為基本法》確定了兩條十分驚世駭俗的原則,一是實行員工持股制度,作為企業的創始人,任正非大量稀釋自己所擁有的股份。據他自己透露,“我在公司中占的股份微乎其微,只有1%左右。”二是在技術開發上近乎偏執地持續投入,任正非堅持將每年銷售收入的10%用于科研開發,這在中國著名企業中是一個無人可及、無人敢及的高比例。

華為的成功,有人歸諸于中國政府支持。實際上,最支持任正非的是華為的15萬員工。因為任正非用了中國企業中史無前例的員工持股制度:98.6%的股票歸員工所有,任正非本人所持有股票只占1.4%,這無疑造就了華為式管理的向心力,能夠激勵員工的工作熱情。 華為這個“部隊”敢沖、敢拼,就在于華為有7萬名把自己當老板的員工。

或許是受早年貧苦生活經歷影響,任正非在企業管理中一直堅持利益共享:一塊餅大家分,“要活大家一起活”。他說,“我們家每餐實行嚴格分飯制,控制所有人欲望的配給制,保證人人都能活下來。不這樣,總會有一兩個弟妹活不到今天。”任正非回憶,即使每天要辛苦工作十幾個小時養活一家人的父母,或是年幼的弟妹,從來也不會多吃一口。 在華為,“你拼命的程度,直接反映在薪資收入上”,“能者多勞,多勞者多得”,這是華為的重要企業精神。一個外派非洲的基礎工程師如果能幫公司服務好客戶,爭取到一張訂單,年終獲得的配股額度、股利,以及年終獎金總額,會比一個坐在辦公室、但績效未達標的高級主管還要高。

在管理變革中,任正非雖然大量導入了IBM、GE、惠普等西方公司的管理制度,卻對華爾街的金融體系非常不以為然。在他眼中,搞金融的人光靠數字游戲就能賺進大筆財富,真正卷起袖子苦干的人卻只能賺取微薄的工資,這是全世界最不合理的事,所以如今他依然堅持不讓華為上市,而是選擇把利潤分享給員工。任正非認為,西方市場資本的“貪婪”本質會傷害到華為的長期發展前景。他表示,“我們都聽過傳統經濟學中的大量理論,這些理論都宣稱股東具備長遠視野,他們不會追求短期利益,并且會在未來做出十分合理、有據可循的投資。但事實上,股東是貪婪的。他們希望盡早榨干公司的每一滴利潤。”

在華為,實行獨特的輪值CEO制度。每一個輪值CEO在獨立執政期間,完全是公司的一把手,如今他們已有了很大的獨立承擔能力。相較于傳統接班,該制度不把公司交給一個人,而是交給一個團隊。此外,考慮到人對干部認識的偏好,華為實施輪值CEO制度以來,干部要集體評議,沒有流失多少干部,公司利潤也一直在增長,而且比預期還要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