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手機與無線通信 > 業界動態 > 揭秘華為任正非:狂飆突進背后的邏輯

        揭秘華為任正非:狂飆突進背后的邏輯

        作者: 時間:2015-09-10 來源:商界 收藏

          再者,當時在國內的交易/交付成本相對較低,質量成本與國外相比很低,效率高低則不是最敏感因素,很多可以通過人際關系因素來彌補;還有,中國一直沒有成體系的知識產權商業規則,這成為國內“交易”的最低成本,此外,國內的服務成本低,也成了優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9943.htm

          通過分析比較,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行業里具備了一系列先天的低成本優勢。在這些先決條件下,需要采取什么樣的經營策略,才能取得今日的成功?

          視角二:“利益共同體”化腐朽為神奇——技術擁有者與市場擁有者如何實現1+1>2

          有一則小故事,可以成為的一個另類注解。1993年初,在深圳蛇口的一個小禮堂里,華為召開了1992年年終總結大會,當時全體員工270人,第一次目睹了滿臉沉重、嗓音滄桑的真情流露。會議開始后,只見在臺上說了一句“我們活下來了”,就淚流滿面再也說不下去,雙手不斷抹著淚水……

          這是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窺見任正非創業初期經受的艱辛與屈辱,也可以看見后來采取共贏市場策略和全員持股時,他的內心有多么堅定。寧愿與所有人利益均沾,寧愿自己只占1.42%的股份,也要讓合作伙伴、讓員工和自己一起拼命把企業做大。

          資金與市場大考此時,華為已經具備了突出的成本優勢,但它還需要市場規模。

          沒有強大的資金實力,成本優勢再明顯,也難以做大市場,那么規模經濟之下的成本優勢就體現不出來,華為就等于沒有優勢。關鍵是資金,但1992年華為銷售收入只有區區1億元,這點資金遠遠不夠做市場。何況,研發也是一個需要花大價錢招收大量技術人員和連續投入大量資金的漫長過程……此時華為資金極為緊張,面臨生死大考。

          資金在哪里?

          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國外競爭對手們紛紛通過技術轉讓、與郵電系統甚至與當地政府成立合資公司等方式進入中國市場。任正非想,既然外資可以這樣,自己擁有核心技術,為什么不可以呢?華為很快學到了這一點,而且做得更加徹底——華為不只是與一個地方的郵電系統合資,而是與全國的郵電系統合資,廣泛吸收股份。

          更絕的是,華為并不吸收只給予資金支持而沒有業務往來的單純資金,而是將風險投資的目標集中在各地既有市場又擁有資金的客戶群即郵電系統上。也就是,郵電系統出資與華為合作組建一個新公司,華為入股并主導經營。這便是1993年得到廣東省和深圳市支持,華為與全國21家省會城市郵電系統聯合發起成立的合資公司——莫貝克公司,注冊資金8881萬元。華為給郵電股東們的年分紅承諾達30%。

          對郵電系統而言,這是用自己的資金在自己的地盤做市場。讓自己獲利,自然全力以赴。

          通過這種方式,華為與電信局客戶之間形成了資金和市場的緊密聯盟,就像硬幣的兩面,一面獲得資金另一面獲得市場。資金解決了,市場打開了,華為大轉折,邁過生死關。

          一石數鳥華為的交換機通過莫貝克的渠道迅速低價沖擊全國市場,到1995年,迫使交換機行業銷售價格從200~300美元/線下降至80美元/線,郵電系統也因為全行業交換機采購價大幅降低而實現了將電信業務向全國迅速推廣。最終實現了全社會、消費者、郵電系統和華為的多贏。

          “利益同共體”模式立竿見影,華為營收從1992年的1億元增長到了1996年的26億元。這一年完成使命的莫貝克獨立運作銷售華為電源產品,后改為深圳市安圣電氣有限公司,2001年以30倍的市盈率,計算作價60億元人民幣出售給了美國艾默生,“遠遠超出無數上市公司的融資額”,華為再次擁有大量資金。當年的股東也獲得了高額投資回報。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華為的市場邏輯其實很清楚,那就是打造“利益共同體”,有錢大家賺。任正非說:“現代企業競爭已不是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的競爭。企業的供應鏈就是一條生態鏈,客戶、合作者、供應商、制造商命運在一條船上。只有加強合作,關注客戶、合作者的利益,追求多贏,企業才能活得長久。”“利益共同體”的思想,在全員持股中則直接體現得更加直接。

          1994年,華為再次與各省郵電局成立了27家合資公司,進一步打通市場渠道,共計獲得“風險投資”5.4億元,再次為華為的高速擴張和大規模研發輸入了血液。

          兩次成立這樣的一系列公司,可謂一石數鳥。既獲得了資金,促進了華為的銷售,還疏通了長期客戶關系,更高明的是:令所有通信制造企業頭痛、造成現金流不暢的回款問題解決了——讓合資企業的人向作為股東的客戶收款是個絕妙的主意。而且,這種利益捆綁還可能在企業危機時發生微妙的作用??赡苁潜芟雨P聯交易,這些合資公司在2000年之后紛紛退場成為華為各地分部。重要的是它們完成了歷史使命,在關鍵時期幫助華為戰勝了關鍵的競爭對手。

          “有利益同共體又有利益驅動機制,我們就能激活這個組織。”任正非說。

          這種把客戶、供應商、合作伙伴、競爭對手等價值鏈上的利益相關體,一同“拉下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贏生態圈”思維,最終使華為的市場快速做大規模,其低成本優勢終究得以大規模地爆發——早年每年保持100%左右的增長,2003年銷售收入317億元,毛利率達到驚人的53%。這一年,海爾、聯想、TCL在中國電子信息企業中營業額排在前三名,但這三家企業的利潤總和才約等于華為一家。

          化腐朽為神奇的邏輯可以推論,華為缺錢的時候,任正非一定不會首先想到找銀行(行情 專區),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樣把自己的這一需求變成與利益相關體的一次合作共贏機會。如果找銀行貸款,需要華為一力承擔市場及還貸風險,而且合作伙伴沒有動機拿出更大的積極性來做市場使整個價值鏈更大增值,那么孤獨的華為所承擔的風險就是巨大的,也不利于市場做大。

          任正非的實際做法是,找利益相關體成立合資公司,一方面實現融資,另一方面將華為融資風險分攤到了整個價值鏈上,再一個,“利益均沾”會強烈刺激合作伙伴奮斗,這樣價值鏈的增值不但會消彌分攤在整個價值鏈上的融資風險,華為還可以輕松做大市場,并進一步加強客戶關系。向銀行融資獲得的好處,完全無法與此種方式同日而語。將困難與風險消解于無形,已經夠高明,而任正非更高明之處在于,他將困難與風險化為“金牛”。

          這就是任正非的邏輯。

          視角三:高利潤是一張通行證:激勵至極——華為如何對人的能力進行管理和激發

          高利潤為華為帶來了全新的經營思維。此時,手握大把現金的任正非,開始更深層面的經營策略:把高額利潤帶來的企業優勢全部做足,以此激發出員工的所有激情,以“滾雪球”的方式,實現加速度和更大規模的發展——

         ?、賹嵭腥珕T高薪,激發員工潛力;

          ②實行全員持股,形成企業內部的“全員利益共同體”;

         ?、鄞笠幠M度胙邪l,每年保持營收的10%以上甚至遠超過此數;

          ④大量招聘高水平的研發人員,全力推進自主研發;

         ?、荽罅空衅甘袌鲆痪€人員,向全球市場全面出擊。

          需要再強調的是,任正非的這些做法之所以如此具有開放性和進攻性,完全基于電子通信市場空間的無比巨大(2009年全國固定電話達到3.1億門,2013年手機戶達到11.46億戶)、產品高速更新換代和高額利潤的特點。在任正非看來,電子通信行業完全就是一個一路狂奔的市場,行業中的每一個企業都有成為巨無霸的可能,就看你有沒有夠大膽的舉措和玩到底的決心。



        關鍵詞: 華為 任正非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西县| 肇源县| 彰化县| 三门峡市| 图木舒克市| 太保市| 石阡县| 兰考县| 永靖县| 西丰县| 武威市| 射阳县| 道孚县| 大关县| 鄂托克旗| 镇安县| 洪洞县| 鄱阳县| 宜春市| 平乐县| 磐石市| 孟连| 宁都县| 浮山县| 尼木县| 兰坪| 呼伦贝尔市| 平利县| 镇江市| 娄烦县| 澜沧| 旺苍县| 额济纳旗| 锡林郭勒盟| 陇西县| 马边| 北安市| 仁化县| 阿拉善左旗| 衡东县| 和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