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嵌入式系統 > 業界動態 > 存儲器革新將引發電子產業蝴蝶效應?

        存儲器革新將引發電子產業蝴蝶效應?

        作者: 時間:2015-09-07 來源:Digitimes 收藏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電子產業幾乎已成為一個線性系統,并被摩爾定律(Moore‘sLaw)左右。然而隨著摩爾定律逐漸出現松動,越來越多新技術開始浮上臺面。這些技術不僅僅是既有技術的改進,而是全面的變革。電子產業可望借由這些新技術轉型成為非線性系統,推翻多年來電子產業所定立的主張。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9721.htm

          技術近年的發展,可能就此改變與處理技術在1940年代便已確立的關系。連續配置的效率盡管不斷受到挑戰,但系統的惰性使得這種配置幾十年來維持不變。

          即使在對稱多處理系統中,存儲器的配置仍多是連續空間,資料從存儲器前往處理器的途中,往往會卡在資料匯流排的位置,這是由于存儲器與處理元件相距過遠的緣故。事實上,目前架構中處理與存儲器的速度與功率分布差異越來越大,并影響了芯片外的資料傳輸速度。

          Rambus于是利用DDR介面的類比結構將存儲器與邏輯連結,加速資訊傳送并將訊息轉換回邏輯,不過這都還需建立在存儲器與邏輯為兩個獨立單位的前提下。一旦將存儲器置于邏輯之上,便可用幾百萬條線路連接存儲器與邏輯,改變整個既有的架構。

          垂直化的芯片結構越來越受到矚目。傳統芯片間中介層(inter-chipinterposer)、打線的堆疊,以及矽穿孔(ThroughSiliconVia;TSV)連接,已逐漸成為主流。各種存儲器、邏輯、MEMS、RF等技術,也能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整合。

          然而3D存儲器不只是芯片堆疊。3D存儲器架構還可同時處理多層資料。三星電子(SamsungElectronics)與東芝(Toshiba)便一路從24層存儲器發展到48層。然而這并不代表矽穿孔完全失去了價值。矽穿孔仍能有效減少I/O功率,提供更高的存儲器密度。

          3D堆疊架構不免會產生功率與熱能的疑慮。所幸存儲器并沒有太高的功率需求,只有在讀寫時才會消耗電力。

          與DRAM很久前便停止了微縮的腳步,自旋(spintorque)、ReRAM、相變(phasechange、交*點(crosspoint)等新的存儲器技術紛紛出現。這些新技術的共同點,便是材料科學與物理學上的突破。

          然而存儲器與處理器間的溝通延遲,已困擾電子產業30多年,并非上述新技術可以完全解決,頂多是縮短了中間的差距。

          此外,存儲器技術與電晶體脫勾后,便可成為后段制程(BEOL)存儲器,編碼與感應放大器都可置于存儲器陣列下,較省下不少空間。未來的系統單芯片(SoC),可能不再需要使用。

        存儲器相關文章:存儲器原理




        關鍵詞: 存儲器 SRAM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卫市| 山丹县| 宁夏| 铜川市| 巴林左旗| 砀山县| 静乐县| 定安县| 密山市| 巫溪县| 卓尼县| 庆元县| 漳平市| 潮州市| 德庆县| 望江县| 双流县| 夏津县| 德江县| 盐池县| 镇沅| 潼南县| 嵊州市| 西贡区| 易门县| 张掖市| 凤山县| 当涂县| 墨江| 龙门县| 连云港市| 五原县| 田林县| 龙陵县| 大石桥市| 微山县| 新乡县| 高州市| 仁布县| 栖霞市| 德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