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北斗芯片量產出貨將突破2千萬 價格仍是重大挑戰
展訊通信、海思半導體、聯芯科技等研發成功北斗移動通信一體化芯片,為北斗芯片國產化提供了契機。對此,宇龍通信標準部總監張云飛便指出:“宇龍十分重視位置服務功能。手機終端產品從2014年開始即全面支持北斗定位導航系統。手機終端產品同時支持北斗、GPS、和GLONASS,采用聯合定位方式實現定位導航功能,相關產品的整體銷量已經超過千萬部,北斗導航手機終端大規模商業條件已經具備。目前宇通定位導航芯片采用的是高通和MTK的方案。不過,宇龍從2014年已開始和展訊、聯芯一起合作研發,目前計劃在2015年底開始量產商用帶有國產北斗芯片的智能手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7211.htm此外,聯想、中興公司也分別介紹了基于國內自主北斗移動通信一體化芯片的北斗智能手機研發和規劃,預計 2015 年底到2016年第一季度均將推出國產導航芯片的手機,采用自主四合一高集成度北斗芯片的智能手機2016年底很快突破2000萬部的規模。
不過,制約消費市場采用國產北斗芯片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價格。張云飛還表示,目前高通和MTK對于導航芯片基本采取的是捆綁銷售策略,如果采用國產導航芯片勢必增加終端廠商的成本。在當前智能手機市場價格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這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希望國家在這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如果能以補貼終端廠家的方式當然是好,如果政府能夠出面整合BAT網絡企業、手機廠商、芯片企業,創新服務模式,大家共同承擔這部分風險,甚至創造出更高的利潤,將是一個有益的嘗試。”張云飛說。
室內外定位融合是發展方向
“人類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中國也進入到信息化的關鍵階段,人們對位置信息的需求,已經從行業拓展到個人,從終端延伸到內容,從自己互聯到眾人互聯,需求的精準性,時效性,關聯性和個性化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這種產業形勢的發展將伴隨著應用模式、商業模式的創新。要想推進北斗的產業化進程,就要樹立“北斗+”思維,培育“互聯網+北斗位置服務的新業態模式,北斗為互聯網應用提供了基礎的時間和空間信息服務,是互聯網+行動的重要支撐和重要組成。北斗可以‘加’的東西很多,北斗加手機、北斗加車船,還可以加電子商務,加醫療,加智能硬件等。這些實質上都是各種基于時間和位置信息,通過信息的采集,傳輸、處理、控制,來實現的各種服務。通過這些服務,改善民生,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提高各種行業的運作效率,創造新的產業發展引擎。”喬躍山指出。
結合北斗的創新服務與新模式,現場嘉賓大都提到了北斗地基增強系統的建設。“要想加強北斗的應用,發展高精度的位置服務將是一個發展趨勢。”張晨光表示,“要讓消費者真正意識到北斗的重要性,有北斗時的導航功能與沒有北斗時精度是不一樣的,這樣北斗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北斗的民用市場也就打開了。產業化將取得巨大進展。”資料顯示,為解決高精度位置信息安全,提供差異化服務,國家啟動了實現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建設,通過對國內1400個GPS基準站進行升級改造,構建全國“一張網”,實現大眾米及,行業厘米級的北斗定位服務。作為導航應用的核心,北斗地基增強系統由基準站網絡、數據處理系統、運營服務平臺、數據播發系統和用戶終端五部分組成。基準站接受衛星導航信號后,通過數據處理系統形成相應信息,經由衛星、廣播、移動通信等手段實時播發給應用終端,實現定位服務。
除此之外,室內室外無縫定位也是未來北斗產業的發展方向。根據劉光軍的介紹,目前的衛星定位系統只處置了室外定位沒有問題,但室內定位仍是盲區,因為衛星定位信號強度弱、易受遮擋等環境要素煩擾,難以在室內進行定位。而這被業界稱之為衛星導航的“結尾一公里”瓶頸。而打破“結尾一公里”瓶頸,做到室內室外定位互補,其中將蘊含大量商業機會。畢竟人們80%以上的時間是停留在室內的。“目前,聯芯已經開始以TC-OFDM定位技術為基礎,與終端廠商研究室內室外定位互補的技術了。”劉光軍說。聯想移動業務集團技術戰略總監梁超也表示:“聯想與聯芯等國內企業合作,推動技術進步。定位精度力爭做到室內定位精度水平方向優于3米,垂直方向優于1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