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變客、創客推動數字化社會創新
“萬眾創新”成為當下的熱點。近日,由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芯世界社會創新中心發起的“2015社會創新周”在京舉行。來自國內外社會創新領域的頂級創變客(Changemaker)和創客們,共同圍繞“開放?共建?創變?以人為本”這一核心議題,分享國內外創新的新趨勢和新方法。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6714.htm創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所謂創變客,最早是由美國的國際型社會創業家支持公益機構Ashoka提出,在2013年社會創新周,芯世界社會創新中心對這一概念進行了本土化并使之廣泛傳播。創變客有同理心、團隊精神、領導力、創變精神,他們自信、不為自己設限,能運用社會支持,尋求各種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法,并激發、完成改變。
被譽為“英國社會創新之父”、現任英國國家科技藝術基金會會長Geoff Mulgan的講演題目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指出創新不是一流科學家做的事情,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事。而且這些創新概念要為所有人帶來利益,而不是為少數幾個人。另外,很多人把城市理解為自己住的地方。但是現在應該把城市看成我們在創造、在控制、在塑造的環境,即從城市旁觀者要變成城市的創造者和塑造者,例如城市或小區里的人都可以成為傳感器,來收集和分享數據,例如告訴政府或鄰居哪個井蓋沒蓋好,哪里的空氣清新,哪里的公用設施需要維修。因此,我們現在想實現的是把技術和社會交融,讓社會變得更好,讓社會來參與技術的塑造、設計和應用。
創客是否是主流現象?
有些人認為創客是對歐美一些愛做小玩意的人的炒作,那么創客是否是種主流現象?Geoff認為人類的生產是呈“U”型發展的,最早是各個小作坊,工業革命后,是大批量的標準化生產,但是現在又出現了個性化繁榮的時代。那么,這種潮流是否適合當下的中國?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鄭磊認為中國是和歐美同步的,據他觀察,今天的90后學生非常有個性,喜歡做一些有趣、與眾不同的事。
鄭磊同時呼吁,從政府層面,為了給眾創營造良好的環境,需要多開放一些原始數據,例如井蓋等公共設施的位置,或者丟失自行車的數據,這樣可以出現一些APP等創新,讓大家參與社會工作或找回自行車。目前的問題一部分是政府沒有更多地開放一些公共數據,另一方面是大家不知道網上可以查到和利用很多公共數據。
智慧城市應該是有溫度的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吳甘沙描繪了一幅理想的智慧城市模型,工業的效率、自然的明快以及城市的繁華都在同一個時空維度里,另外這座城市要有真實感、溫度感,既沒有無節制的污染排放、交通擁堵,也沒有巨大的貧富反差。過去解決城市病是靠自上而下的改進,但缺乏彈性和自我修復能力,例如2008年的華南雪災?,F在的智慧城市需要整體性的創新,要像大腦的神經元一樣開放、協同,從創新的主體上來看是自下而上的用戶創新、大眾創新,市民不僅是城市產品的用戶,他們也可以參與用戶創新,而用戶當中一定有這么一些領先的用戶,他們是創意階層、是創變客、是公民黑客、是大眾創業者。
“我理想當中的城市就是技術、自然、人和社會的和諧共生。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有一句詩:‘充滿勞績,然而人詩意地棲居在城市里面’。”
創客的起源
來自臺灣資深創客、上海新車間創始人李大維稱,近代創客歷史來自于歐洲,特別是德國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在互聯網開始后討論兩件事情,舉辦了很多沙龍活動。討論的第一件事情是互聯網來了,這個新的網絡會對我們的人生、社會、環境會產生什么影響?第二個討論話題,所有東西外包到中國去生產,一個失去生產制造能力的國家會發生什么?這個討論一直在德國慢慢醞釀,但還是非常哲學性的討論,同時這些人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做了些有趣的裝置,融合了科技制造,即物聯網的前身。但這非常哲學、嚴肅的版本不一定能夠流行起來,因此美國人開始Maker Faire,并在全世界掀起了創客空間熱潮,目前全世界產生了約一千家創客空間。
因此,創客發生在互聯網時代,由于互聯網的開源硬件,大家可以在互聯網分享,從別人那里下載資源之后開始自己制作?!拔覀兛梢钥吹竭@一代創客帶來的新工業革命,這并不是新的技術,也不是新的制造方式,而是讓人人都參與,目前大規模業余化讓任何人只要想做,都可以找到一個創作空間去實現你的0.1?!?/p>
而且,通過這種開源的方式已經協助到社會的一群人,例如一位全身癱瘓的做涂鴉的藝術家,他的朋友為了他做了一個通過眼球轉動來畫畫的工具,他的畫作通過大型投影機被投到紐約幾個大墻上做展示。
“今天物聯網不再讓我們感動,因為只是買了一個新裝置而已。我們要找一個新的方式去思考未來的物聯網,它應該來自于情懷,來自于我們想要幫助人。而且利用網絡和運算,去把這些東西整合在我們身邊,這應該是可以很簡單實現的,例如我們打開社交網絡可以馬上和遠方的親人對話?!?/p>
眾創:從不同角度來增加社會價值
與會的聽眾中有慈善機構的領導,他們感慨貴州畢節四個兒童自殺事件,認為如果有更智能的設備來監測孩子們的情感,悲劇可能會更少發生。
英國的Geoff Mulgan也指出,一些社會問題現今很難用技術手段解決,但是可以借助社會的力量。如何治療阿爾茨海默癥的方法和藥品很難找,但可以讓失智的老人在衣服和手腕戴上可穿戴產品,我們可以看他是不是活躍和愉快,我們可以給幾千人一起做實驗,比如實驗音樂、餐食或者舞蹈帶來的影響,這些信息匯聚在一起就是我們思考的數字化社會創新。
英特爾中國首席責任官楊鐘仁總結道,我們亟需聯結全球各界的領袖,探索系統性的解決方案;我們亟需釋放草根創新的潛力,把社會問題解決在萌芽中;我們亟需借助企業界的優勢,助力社會創新;我們亟需激發創客的社會情懷,使之更加關注社會問題,成為創變客或與創變客們碰撞出火花,共建以人為本的城市和社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