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興衰隔一線
新型技術換市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7416.htm“英特爾似乎在等待某個特定的轉折點。”巴克萊資本的分析師表示,“這個轉折點具有讓英特爾移動業務起死回生的魔力,為了等到這個轉折點,持續虧損也在所不惜。”
這個轉折點,正在中國市場顯露跡象。
2014年6月,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迎來重大利好,國務院印發《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1200億元規模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也在9月正式落地,國家扶持中國本土芯片企業做大做強的決心越來越明確。
在政策出臺前后,英特爾的老對手高通和老盟友微軟,都相繼遭遇了中國相關部門的反壟斷調查,英特爾雖然沒有被納入此輪反壟斷調查范圍,但同樣感受到了深深的寒意,英特爾亟須提高在華運營的“安全系數”。
英特爾破題并沒有花費太久時間,甚至只用了“24個小時”。今年8月,在微軟遭遇反壟斷調查不到一周之后,科再奇低調來華,在北京停留的24個小時中,最主要的行程是拜會工信部領導。
短短一個月之后,英特爾與紫光集團的90億元入股合作就正式對外公布。
如果仔細對比,會發現這家經驗老到的國際科技巨頭尋求的解決之道,和30年前進入中國市場時如出一轍——“技術換市場”。只不過,由于開放部分核心技術,并且采取了更大付出的資金入股,這種新型的技術換市場看上去誠意十足。
在過去30年時間里,英特爾對中國的“技術換市場”一直難言對等。雖然從最初的銷售代表處起步,到通過合資或獨資方式在中國設立工廠,引進生產線,再升級到如今在中國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設立研發中心,但和IBM類似,輸出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一直也是英特爾的禁區。
在iSuppli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顧文軍看來,新的市場環境之下,英特爾入股中國科技企業,意味著其在華策略,與中國從世界工廠向研發中心開始的轉變軌跡幾乎同步——已經由過去的“1.0時期占市場”、“2.0時期搶資源”,進化到如今的“3.0時期共成長”。
找到平衡點
從商業層面考慮,英特爾入股中國本土企業可謂攻守兼備。
一方面,資金入股讓英特爾保留了緊握知識產權的傳統,而且英特爾的入股對象,正是在今年第一季度超越英特爾成為手機芯片市場第三名的展訊,這讓“英特爾系”的市場份額提高至10%,進一步逼近第二名聯發科,為接下來趕超聯發科甚至追趕領頭羊高通,留下了足夠的想象空間。
另一方面,通過入股國資背景的中國IT企業,英特爾曲線實現“本土化”,借此和中國IT產業界“站在同一條戰線”,享受政策紅利。
但英特爾也面臨與IBM類似的風險。在中國IT產業本土化發展與自主可控的雙重需求下,英特爾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即既能融入中國本土產業的發展進程,又不至于觸碰到政策心理紅線。
一旦失敗,等待英特爾的,將不只是移動業務繼續虧損那么簡單。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形勢已變,中國IT產業界卻依然難以安枕。
顧文軍認為,英特爾愿意協助中國芯片產業一同崛起,不是壞事,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中國核心IT產業做大做強的背景下,如果借力得當,也很有可能走出一條引進、消化再創新的自主可控發展新路徑。
但在資深IT觀察人士孫永杰看來,國產化和核心信息技術自主可控的希望,依然不能寄托在英特爾這樣的國際巨頭身上。在利用英特爾的技術和開放架構同時,仍需要兩條腿走路,大力發展自己的生態系統,否則只能是為英特爾在移動芯片領域的崛起做嫁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