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大勢已成 英特爾如何“虎口拔牙”?
開放協作要快馬加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5581.htm當然了,說事的輕松,做事的不易。英特爾真的開放協作了,要考慮利潤下降、開放專利技術等風險,畢竟幾十上百塊美金一塊芯片賣慣了的英特爾沒經歷過幾美元一塊芯片的“血拼”,突然放下貴族血統加入草根作戰可能不適應。但是要順應趨勢,舍此之外似乎別無他路。
實際上,英特爾近期的表現也證明了該公司正在向這個方向靠。據悉,英特爾不準備繼續投入數十億美元的Atom補貼,而是效仿ARM和高通的模式,向瑞芯微電子、展訊通信和銳迪科微電子中國芯片企業授權x86Atom、3G和LTE基帶知識產權。特別是90億元入股展訊通信和銳迪科,更是被視為英特爾真正下了深耕移動芯片的決心,主戰場就選在最熱鬧的中國市場。
當然了,英特爾開放協作的步子在我看來邁的還不夠大,還遠遠扯不著蛋。一是英特爾在發展小伙伴的過程中還是太過古板,多選擇“包養”的方式,這種在PC時代奏效的招式放在移動時代未必奏效,因為英特爾現在是追趕者。二來英特爾在技術運用上還是偏保守,之前與展訊的合作,也被指英特爾未必會拿出技術干貨出來支撐展訊的芯片發展(當然美國當局對高新技術的出口管制也是一個原因)。即便在Atom芯片上,英特爾給予它的性能也要落后酷睿系列處理器1-2代。以挑戰者身份對抗ARM,英特爾再也不能這么“玩票”了。
英特爾最終干得過ARM嗎?
現在提這個問題,我知道很多讀者要罵我白癡——你拿一個市值1600多億美元的公司去和一個市值不到200億美元的企業比,還說前者干不干得過后者,這不是有病嗎?其實,北電、摩托羅拉、諾基亞以前可能也這么想過,結果現在它們都“不存在”了。不瞎扯了,限定移動業務,英特爾未來有沒有機會干過ARM公司呢?我認為是有可能的。兩個原因:
第一,ARM架構雖然無處不在了,但真正賺到大頭的不是ARM公司,而是高通、聯發科等極少數的芯片制造商,這味著,還有一大批“嗷嗷待哺”的落魄公司可以被英特爾離間和扶持。“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英特爾開出的條件足夠給力,倒戈是分分鐘就可能發生的事。而且不要忘了,還有一批在PC時代獲得十分滋潤而來到移動時代卻水土不服的PC制造商,它們也是愿意跟隨英特爾成為攪局者的。
第二,英特爾的財力,技術實力及工藝真的領先很多,若能好好轉化勢頭不可小覷。ARM陣營和Android一樣,看似陣容豪華無所不在,但同樣存在版本分化問題。蘋果自不用說了,其A系列芯片別出一格;就連高通,也屢次表達出不屑與ARM為伍的姿態,宣揚其芯片是基于ARM深加工的產品,脫離了ARM的產品陣列。長此以往,ARM架構未必能一直占據鰲頭,而英特爾集中財力物力憋大招,借助領先一大步的制造工藝,是極有可能在x86架構下做出優秀芯片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