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關稅或面臨上調 臺灣LED產業何去何從
近日,有臺灣媒體報道稱,商務部正在考慮上調一系列產品的關稅,其中包括將LED進口關稅由目前的4%上調至10%。一位LED業內人士稱,此舉將進一步限制對國外及臺灣的LED芯片進口,更大限度地保護國內LED芯片企業,防止政府補貼扶持的相關企業發生產能過剩危機。該人士同時表示,國內LED產品的質量及技術成本不及美、臺、韓、德,此舉也將對技術交流產生一定限制。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2195.htm2014年臺灣LED產業發展狀況
近兩年,全球LED產業群集中于歐洲美洲地區,主要由美國、德國為代表;亞洲地區日本在技術市場方面占據主要地位,以藍光、白光和大功率的外延片與芯片產業占有絕對優勢,技術先進;韓國、臺灣緊緊相隨,大踏步轉OFweek半導體照明網向上游產業。僅臺灣,MOCVD設備多達近500臺。中國大陸與馬來西亞等地區,由于電子基礎良好也正大力發展LED產業;不過,目前的重心仍為封裝、應用等下游產業,中國大陸的MOCVD設備僅為臺灣的十分之一。
從LED產品市場份額來看,幾乎95%以上均被日本、臺灣、美國、歐洲所壟斷,其中日本占51%,臺灣占21%,美國占14%,歐洲占10%。在世界市場上,高亮與白光LED發展迅速,僅中國大陸,這類產品的增長率就超過50%。當然,美國與德國作為LED產業的核心國家,與日本相比,LED的制造技術顯得各有千秋,三國始終處于激烈的競爭狀態,水平不相上下。
作為大陸地區LED行業市場的前端指標,臺灣地區2014年第一季度LED產業數據繼續令人樂觀。
分析人士認為,由于2014年農歷春節較早,在節前備貨、海外客戶集中下單等因素疊加作用下,大陸相關行業將繼續維持產銷兩旺局面。而春節期間消化庫存后,3月有望迎來新一波備貨行情。
在多重利好之下,全球LED照明市場有望在今年首次沖擊千億規模,這也將對相關上市公司在今年的業務布局構成一定影響。
如果按照第一季度數據分析,今年以來,在臺灣地區的LED出貨數據持續超預期的情況下2月份外延芯片廠商營收合計36.67億新臺幣,同比增長41.26%,環比增長0.33%,1-2月同比增長30%;封裝應用營收合計41.95億新臺幣,同比增長24.05%,環比降12.84%,1-2月合計同比增長21.60%。春節長假并未對廠商的銷售構成影響,反而展現出空前旺盛的需求。上游芯片廠商晶電是臺灣地區財務數據表現優秀的廠商之一,雖然2月份工作日偏少,但其2月營收仍環比逆勢增長4.95%,同比增長57.48%。晶電指出,今年LED產業景氣度轉好,公司從1月就明顯感受到市場需求強勁。通過2月晶電各產品線的表現可以發現,LED及照明應用產品訂單需求仍強勁。從整體來看,一季度可謂是淡季不淡,3月及4月訂單需求依然強勁,公司一季度營收有望超過預期表現。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芯片處于LED產業上游,因此晶電的市場表現將影響行業發展趨勢。國金證券研報認為,LED是今年最為確定的行業。3月份是LED的傳統旺季,訂單的快速增長將開始兌現。從整個市場來看,上半年無需擔心需求,下半年無需擔心供給。
下半年臺灣的LED產業發展出現新的擔憂
21日早盤中國臺灣地區LED概念股全線重挫,晶電、燦圓、億光、隆達等LED龍頭企業先后跌停。據當地媒體報道,商務部正在考慮上調一系列產品的關稅,其中包括LED。目前臺企在LED產業鏈市場占有率依然較高,一旦LED關稅上調,對臺企打擊較大,同時也將有利于大陸地區LED廠商市場占有率提升。
雖然商務部機電和科OFweek半導體照明網技產業司一位工作人員對該消息予以否定,他表示LED進口關稅目前還未出現變動,且未得知相關調整信息。商務部不會參與關稅調整,將由國務院稅則委下發通知后,由海關進行實施。
但是,21日早盤中國臺灣地區LED概念股全線重挫,晶電、燦圓、億光、隆達等LED龍頭企業先后跌停。
業內人士分析,目前臺企在LED產業鏈市占率依然較高,由于價格差距一般在10%以內,如果商務部提高關稅,預計臺企將受到重大打擊,非常有利于國產化率提升。晶電等公司在大陸市占率較高,最利好三安光電,堅定看好。億光、東貝在封裝和背光領域市占率較高,利好瑞豐光電、聚飛光電國產化替代進程。此外,我們了解到近期不少臺企技術人員紛紛離職,加盟大陸公司,人才、資金都在向大陸轉移,臺企大勢已去,整體LED行業國產化大行情有望啟動,繼續堅定推薦。
如果關稅的消息最后可以確實屬實,對國內的廣大led廠商不失為一個利好的消息,關稅的提高有望使國內LED廠商迎來進口替代的發展機遇,這對當下國內市場過量的產能可以有一個很好的緩解作用,而俄羅斯等國外市場的開拓則將使行業發展的空間變得廣闊,
臺灣LED產業下游封裝占主導
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主要內容中在貨物貿易方面,大陸將對539項原產于臺灣的產品實施降稅,包括農產品、化工產品、機械產品、電子產品、汽車零部件、紡織產品、輕工產品、冶金產品、儀器儀表產品及醫療產品等十類。臺灣將對267項原產于大陸的產品實施降稅。臺灣對大陸降稅產品包括石化產品、機械產品、紡織產品及其他產品等四類。雙方將在早期收獲計劃實施后不超過2年的時間內分3步對早期收獲產品實現零關稅。
而在協議實施這幾年里,臺灣因其先進的LED技術,填補了當時國內芯片市場空白,而且,推動了臺灣芯片技術的發展提高。
目前,臺灣LED產業鏈共有廠商200多家,其中,上中游外延及芯片主要有晶電、廣鎵、璨圓、泰谷、新世紀、華上、聯勝等廠商,中游晶粒切割代工主要有光磊、鼎元等廠商,下游封裝主要有億光、光寶、東貝、今臺、佰鴻、宏齊、先進、華興、光鼎、瑩寶、南亞、李洲等廠商。同時,也有專注于高功率LED封裝及照明業者,如艾笛森、研晶、海立爾、齊瀚等廠商。另外,TFT-LCD面板廠商包括友達、奇美及中華映管等也已布局LED產業:友達集團下有LED外延廠隆達、封裝廠凱鼎及威力盟,奇美集團下有奇力負責外延、芯片、封裝,華映旗下背光模組廠福華也在2008年切入LED封裝及照明。在LED周邊材料以及設備方面,臺灣廠商也有比較深的涉足,包括導線架、金線、熒光粉、基板和MOCVD設備等,主要廠商有一詮、金利、九介、震凱、漢昌、晶向等。
臺灣的LED產業發展至今,已有30多年歷史。早期由下游的封裝產業開始,然后往中、上游發展,逐步介入芯片及外延產業,從而建立了完整的LED上中下游產業鏈。目前,臺灣為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LED生產地,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約占40-45%),產值位居世界第二(約占25%)。
1972年德州儀器(TI)在臺灣設立第一條LED封裝生產線,將LED產業帶進臺灣;在隨后的1974年,TI結束其在臺的LED封裝生產線。1975年,光寶電子建立LED封裝生產線,成為臺灣最早投入LED產業的公司,并正式開啟了臺灣的LED產業之路。
臺灣LED產業的發展初期主要是以LED下游的封裝業務為主,上中游的外延及OFweek半導體照明網芯片基本依靠美國、日本大廠供應。1976年,萬邦研發成功(GaAsP/GaAs)LED芯片,該公司不久陸續又推出了橙黃(GaAsP/GaAs)及紅綠(GaP/GaP)LED系列,而后的以制造芯片為主的大廠光磊、鼎元分別于1983年、1987年成立,臺灣才逐漸跨入了LED產業的中游即芯片的制造領域。
至于上游的外延,1993年由工業技術研究院(IEK)光電所技術成果轉化成立了國聯光電(UEC),成為島內第一家上游外延工廠,才正式切入了上游,但當時主要只生產四元產品即藍光外延部分,而后通過工研院的技術擴散,在1996年由工研院與島內下游封裝廠合資成立了晶元光電。與此同時,以美國海歸派為主力推動的臺灣LED產業開始大量向上游發展,并著重于MOCVD外延生長技術。至此歷經20多年的不斷發展,臺灣才建立了完整的LED上中下游產業鏈。
而從2001年開始,臺灣LED產業的上游廠商已經大幅降低外延直接出售,這是因為中游芯片生產設備投資金額相對于上游外延的有機金屬氣相沉積(MOCVD)生產設備要小很多,同時芯片品質好壞,在外延產出時已經決定了70%,技術上也要簡單些,從而導致大部分的上游廠商基本以供應LED芯片為主。至此以后,臺灣LED產業由之前的上中下游三階段分工整合為上中游外延、芯片和下游封裝的兩階段分工。
2005年分別以元砷合并聯銓、晶電合并國聯組成新元砷、新晶電為臺灣LED產業重大事件,標志臺灣LED產業進入了合并收購階段。與此同時,由于業界普遍看好LED應用于TFT-LCD背光源的前景,臺灣幾大液晶面板、背光模組與背光源大廠分別與LED廠商實行跨產業的聯盟策略,奇美、友達、聯電、臺積電、鴻海、臺達電、華新麗華、臺塑等均通過轉投資等方式切入LED產業鏈。經過這股聯盟風潮之后,臺灣LED逐漸劃分出了新晶電、新元砷等幾大勢力。2006年9月,晶元光電、元砷光電及聯電和友達轉投資的連勇光電正式三合一成立了新的晶元光電,新晶電一躍成為了全球第一大紅光LED廠商、第四大藍光LED廠商,從而結束了LED產業小廠間互相整并的紛亂局面。
綜合來看,臺灣LED產業經過30多年來的發展,所形成的整體產業形態為金字塔結構,即產業產值以下游封裝最大,中游次之,上游最小。近幾年上中游的產值逐年穩定成長且比重已超過臺灣整個LED產值的40%,表明臺灣正往技術層次較高的上中游產業鏈拓展與延伸,而下游封裝因技術成熟,門檻相對中上游言較低,故許多廠商已將傳統LED燈泡(Lamp)、低階表面粘著型(SMD)LED等生產線移往大陸。
總結:一切看起來形勢大好的臺灣led產業,因一條證實的消息,變得撲朔迷離,同時給我們帶來了一定的思考,大家常說做生意不能把蘋果都放在一個籃子里,而現在臺灣芯片主銷大陸,在關稅出現上調后,優勢全無,對產業發展也會有很大影響,沒有一定積累的企業可能面臨重大壓力。眾所周知,關稅與商品價格、生產、銷售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來說,進口貨物課征關稅后,會導致進口國的國內價格上漲,進口數量下降,在一定條件下起到了保護和促進本國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的作用。但如果關稅稅率長期偏高,保護期限過長,不僅會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利益,而且往往會阻礙國內這些產品的技術改進和成本下降,削弱產品的競爭能力,最終反而影響其生產和銷售的發展。希望大陸企業可以這一有利條件,在發展市場占有率的前提下,大力發展自己的專利技術,當練好內功,才會有更牢固的后方去支持企業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