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發科對華為提起專利訴訟
日前,歐洲統一專利法院(UPC)曼海姆(Mannheim)分庭更新的最新訴訟信息,聯發科子公司HFI Innovation起訴了中國華為旗下五家子公司侵犯了歐洲專利EP2689624,這是一項名為“增強型物理下行鏈路控制信道的搜索空間配置方法”的LTE專利。這也是聯發科對于此前華為起訴聯發科專利侵權的進一步回應。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506/471731.htm華為與聯發科展開訴訟大戰
2022年3月,華為與聯發科接洽,依據其全球14.59%的5G標準必要專利(SEP)占比,希望聯發科支付許可費,每臺設備≤2.5美元,僅為高通收費的1/8。但聯發科以“違反公平、合理、無歧視(FRAND)原則”為由拒絕,談判拉鋸26個月未果。
2024年5月,在與聯發科進行專利談判無果的情況下,華為向深圳法院提起兩項4G和一項5G專利的侵權索賠,并尋求禁令;2024年8月,華為發起第二波訴訟,在上海、北京、廣州、杭州就5G標準必要專利提起侵權訴訟。其中,ZL201810211560.X(5G Polar碼專利)尤為關鍵,該專利涉及“極化碼的編碼方法和裝置”,是華為主導的5G核心編碼方案,也是實現5G高可靠性通信的關鍵技術。
2016年11月,國際移動通信標準化組織3GPP確定Polar碼作為5G eMBB(增強移動寬帶)場景的控制信道編碼方案。至此,5G eMBB場景的信道編碼技術方案確定,Polar碼用于控制信道編碼,LDPC碼(低密度奇偶校驗碼)用于數據信道編碼。
面對華為訴訟,聯發科按照行業慣例進行無效抗辯,認為華為的要求違反FRAND原則,主張傳統模式下SEP權利人應向終端廠商而非芯片供應商收費,并指控華為通過“歧視性定價”實施市場壟斷。據不完全統計,聯發科對華為專利發起的無效挑戰至少超過10件,目前多數案件國家知識產權局尚未作出裁決。
ZL201810211560.X詳細記載極化碼編碼數字特征、生成矩陣構造及校驗方法,技術細節覆蓋從理論模型到工程實現全鏈路,使得無效請求需同時挑戰其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舉證難度極大。此外,專利說明書通過84頁技術細節描述,完整公開極化碼編碼流程、譯碼算法(如SC、SCL、BP算法)及性能驗證數據,滿足“充分公開”要求,降低了以“公開不充分”為由無效的可能性。
其他如ZL201110255576.9(4G用戶識別專利)、ZL201980004286.1(映射演進分組系統專利)等,無效程序仍在進行中,結果尚未公布。
針對華為的起訴,聯發科也迅速展開了反擊。2024年7月,聯發科及子公司HFI Innovation和MTK Wireless在英國法院對華為提起訴訟,控告華為侵犯該其三項涉及4G/5G專利(如ULHARQ反饋技術專利ZL201180001941.1),并尋求禁令。同時,聯發科還在英國,德國慕尼黑和曼海姆,中國深圳、鄭州、杭州、北京、廣州等地對華為發起了包括4G/5G專利侵權、反壟斷、費率裁決在內的多起訴訟。
此次聯發科選擇在UPC再次向華為發難,是因為UPC是基于《統一專利法院協議》(UPCA)建立的超國家司法機構,權利人可在單一訴訟中主張17個成員國的專利侵權,大幅降低訴訟復雜度與經濟成本,且UPC判決在所有成員國自動生效,避免國家法院判決的地域局限性。而EP2689624屬于4G通信基礎技術,作為標準必要專利將直接影響智能手機蜂窩網絡連接功能和終端產品市場準入,若聯發科勝訴,可能通過禁令限制華為在歐洲的市場份額。
聯發科首先提出的管轄權異議,但最高人民法院最終駁回了聯發科的上訴。隨后,華為對英國高等法院設定全球FRAND費率的管轄權提出質疑(案件編號:HP-2024-000028),2025年3月,英國高等法院法官托馬斯·利奇(Thomas Leech)駁回了華為這一訴求,并裁定法院有權就聯發科的全球FRAND費率請求作出裁決,確定FRAND費率的程序現已繼續進行。這為聯發科爭取到關鍵籌碼。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3月,華為也已經向UPC起訴聯發科及聯發科德國公司侵犯多項專利:涉及歐洲專利EP3905840(靈活新無線電長期演進共存的信號指示)的ACT_13761/2025案;涉及歐洲專利EP4142215(一種獲取UE安全能力的方法和裝置)的ACT_14180/2025案。
全球通信行業專利許可秩序重構
《全球5G標準必要專利及標準提案研究報告(2024年)》顯示,截至2024年3月31日,在5G標準必要專利聲明數據方面,全球聲明的5G標準必要專利超過11.4萬件,有效全球專利族超過7.28萬項。企業方面,華為的有效全球專利族數量占比為 12.42%,排名第一位;高通排在第二位,其占比為 9.43%;LG排在第三位,其占比為8.25%。
根據華為法務部副總裁、重大項目部部長沈弘飛在線上對媒體透露的數據顯示,“華為在全球擁有20%的5G、Wi-Fi 6專利,10%的4G專利,15%的NB-IoT和LTE-M專利。”
2024年華為研發投入1797億元,占全年收入的20.8%,專利許可收入成為關鍵現金流。截至2024年底,華為手握超15萬項全球專利,其中90%以上為發明專利,當前有效中國專利逾5萬件,成為累計獲得中國授權專利最多的企業;此外,華為在美國擁有超過2.9萬項授權專利,在歐洲擁有約1.9萬項授權專利。華為連續八年專利合作條約(PCT)申請量全球第一。
這場圍繞標準必要專利的訴訟,已超越企業間商業糾紛范疇,成為全球通信行業專利許可秩序重構的關鍵節點。華為與聯發科的廝殺,表面是專利費的錙銖必較,實質是中美科技裂變下規則制定權的生死競逐。未來的技術霸權,屬于既能創造專利,又能定義規則的人、只有掌握“技術+司法”的雙重話語權,才能真正穿越制裁迷霧,抵達創新主權的新大陸。
華為與聯發科此次訴訟還涉及專利收費模式的重大變更,雙方爭議的焦點是專利許可的"終端級"收費模式還是"芯片級"收費模式,這場訴訟極有可能成為FRAND費率全球統一化的重要試驗,此前中國法院已通過「全球累積費率」模式確立5.273%的上限。高通高度關注此次訴訟走向,若此類標準得以推廣,高通需重新評估其授權費率,尤其是在歐美市場面臨集體訴訟質疑“終端級許可推高手機成本”的背景下。此外,若華為成功迫使芯片廠商直接支付專利費,高通的核心授權模式將受到巨大沖擊。
其實,通信行業巨頭間通過專利訴訟推動談判是常見策略(如高通、蘋果、愛立信等均有類似案例)。華為和聯發科均是通信領域的重要專利持有者,但具體專利組合的價值和覆蓋范圍可能存在分歧,目前雙方在中、英、德等多國互訴,最有可能的是達成交叉許可協議 —— 聯發科需接受芯片級費率調整,華為可能讓渡部分非核心專利,所以這打的不是官司,打的都是價碼。
這場訴訟不僅是兩家巨頭的專利對決,更是全球通信產業規則重構的關鍵戰役。華為試圖用專利大棒重塑芯片級許可范式,而聯發科則借國際法庭反制“中國定價權”。無論結局如何,5G技術的紅利分配規則,都又可能被重新改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