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汽車,車企一把手怎么看?
6 月 7 日,在 2024 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圍繞「激發新質生產力,走中國汽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賽力斯集團董事長 (創始人) 張興海、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黨委副書記王俊、江汽集團股份公司副總經理馬翠兵、豐田汽車 (中國) 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鵬,共同展開了一場深入的對話,我們捕捉了以下關鍵信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406/460102.htm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
對于技術創新最重要的就是人才。
除了人才,打造高度垂直整合的產業體系也極為重要。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
如何實現化石能源清潔利用、規模化利用清潔能源是決定電動汽車命運的關鍵。
使用液體綠色能源取代電池是汽車科技最優方案選擇。
健康的競爭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賽力斯集團董事長 (創始人) 張興海:
未來要以新質生產力推進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特斯拉進入中國一定是好事。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黨委副書記王俊:
新質生產力落地應該具備創新的生產要素、全球領先的創新技術。
新質生產力必須轉化為可變現落地的產業成果。
江汽集團股份公司副總經理馬翠兵:
技術創新是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綠色低碳是持續夯實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機制創新是激活新質生產力的有效保障。
著重發展-商乘并重、油電并舉的策略。
豐田汽車 (中國) 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鵬:
未來不是個別的企業或者個人所決定的,而是大家共創的。
豐田通過合資合作技術轉移,為中國汽車工業培養了大量人才。
比亞迪王傳福: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
中國電動汽車自主品牌在國家戰略的指引下無論是規模、質量、產業鏈、成本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
談到新質生產力,王傳福認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就是創新。新能源汽車代替傳統燃油車已經是大勢所趨,那么如何在新的生產力當中發揮技術創新的優勢便是核心。
對于技術創新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新能源汽車涉及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這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撐,而這些人才也需要自己培養。
「在比亞迪,技術為王,創新為本,核心就是研發人員。」王傳福說,公司現在有 10 萬名工程師,比亞迪的優勢不在于財報有多少資產、利潤,而在于財報上沒有體現的 10 萬名工程師「天團」,這才是比亞迪未來發展和持續增長的基礎。
除了人才,打造高度垂直整合的產業體系也極為重要。像電池、電機、電控等組件都是高度垂直時,可以極大的提高效率和節約成本。比亞迪率先建立了高度垂直整合的平臺,打破了很多行業之間的壁壘,讓工程師們在高度垂直整合的環境下靈活創新。彼時或許別人開發一個產品需要五年,比亞迪只需要兩年,而省下的這三年或許就可能助推企業騰飛。
王傳福還提到企業家們應該積極擁抱內卷,并從競爭中脫穎而出。
吉利李書福:能源安全、大氣質量及碳排放控制、產業鏈升級是發展電動汽車的三點戰略取
李書福表示,中國發展電動汽車的戰略取向有三點,分別為:能源安全、大氣質量及碳排放控制以及產業鏈升級。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
當今中國的能源結構 70% 左右是煤電,各種清潔能源 30% 左右,如何實現化石能源清潔利用,如何規模化利用清潔能源,這是決定電動汽車命運的關鍵。
新能源汽車的特點是重量輕,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可靠性好,使用方便。汽車設計的最大挑戰就是在安全、操控性能、重量能耗、成本之間找到最優平衡,降低整車重量是解決這個平衡點難題的關鍵,電動車電池的重量為這個難題的解決構成巨大挑戰。如果使用液體綠色能源取代電池,既達到為車輛減重的目的,又實現智能電動化轉型,這是汽車科技最優方案選擇。
提到內卷,李書福表示,健康的競爭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汽車工業的內卷程度全球第一,價格戰一浪高于一浪,這種現象既是好事也是壞事。如果市場化水平高,法律健全,執法嚴格,透明公平競爭這就是好事;反之,就是壞事。
賽力斯張興海:未來要以新質生產力推進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張興海針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在汽車方面的應用提出了他的三點思考。

賽力斯集團董事長 (創始人) 張興海
第一點,在汽車行業蓬勃發展的當下,應該對用戶發出致敬。中國有著龐大的市場,2023 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 900 萬輛,正是有了廣大用戶的支持,才有今天中國汽車產業成為全球第一的規模。
第二點,未來要以新質生產力推進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中國汽車在三電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先進制造等諸多核心科技方面已形成核心能力,這些都為中國汽車先進制造道路中,提供強大的驅動力。
第三點,要以用戶為根,夯實核心能力。賽力斯開始研發電動汽車已有八年的歷史,在這八年里,賽力斯一直堅持三點理念:堅持軟件定義汽車、堅持全心全意為用戶服務、堅持長期主義。
關于特斯拉 FSD 全自動系統正式進入中國會對中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發展有哪些影響?張興海也發表了他的看法:「在五年前特斯拉生產制造的時候,就有人問我如果特斯拉進入中國,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還活得下去嗎?我當時說特斯拉進入中國一定是好事,一定會促進和加快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其實比亞迪今天成為新能源汽車銷量全國第一,在我個人看法里也是特斯拉促進的結果。未來特斯拉自動駕駛功能也會促進和加快中國汽車產業自動駕駛的進一步加快迭代升級。」
長安汽車王俊:新質生產力落地應該具備創新的生產要素、全球領先的創新技術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黨委副書記王俊
王俊表示,新質生產力落實在汽車行業應該具備幾點特征:
第一點,要具備融合創新的生產要素。汽車產業新質生產力的培育,不僅需要鋼鐵、機械、石化等傳統工業,更需要在研、產、供、銷、運中融入 5G、AI 大模型、云計算等數據要素,這些將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全新動能。
第二點,必須具備全球領先的創新技術。中國在三電系統領域處于全球領先地位,科技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只有通過先進技術的搭載和賦能才能形成新質生產力,才能創造出面向未來的數字產品,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生態。
第三點,新質生產力必須轉化為可變現落地的產業成果。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除了要實現技術上的閉環以外,還實現商業上的閉環。要落地到消費者可觸摸、可感知、可購買的產品和服務。只有將先進的生產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結構,切實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才能發展出新質生產力,才是新質生產力的最終體現。
江汽集團馬翠兵:技術創新是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的核心

江汽集團股份公司副總經理馬翠兵
圍繞汽車如何構建新質生產力,馬翠兵談了他的三點看法。
第一點,技術創新是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馬翠兵認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是新質生產力的兩大核心要素,對于汽車產業而言,主要體現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和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今年前五月,江汽集團整個研發投入 13.4 億,同比增長 64%,占銷售比重超過 7%。此外,江汽也在持續加大技術和產品的創新力度,今年一月,首款產品瑞風 RF8 上市,四月份鴻蒙版正式上市。
第二點,綠色低碳是持續夯實新質生產力的基礎。馬翠兵說,汽車產業綠色低碳是貫徹國家雙碳的重要舉措,江汽集團積極貫徹綠色、低碳的理念,以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生態為抓手一體化推進汽車產業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的發展。
第三點,機制創新是激活新質生產力的有效保障。馬翠兵表示,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中,人才是關鍵。他介紹,江淮汽車目前研發隊伍總人數 25000 人,研發設計接近 5000 人,今年將從高校里遴選招聘 1500 人,擴大人才隊伍。
關于江淮集團如何把握全球化發展的機遇,馬翠兵表示,接下來會著重發展-商乘并重、油電并舉的策略;另一方面江淮集團將堅持聚焦發展和區域作戰的策略,目前公司產品已經滲透到 130 個國家和地區,未來對于全球化的布局將會再一步加快;此外,在出海方面江淮也會做更多工作。
豐田汽車劉鵬:豐田通過合資合作技術轉移,為中國汽車工業培養了大量人才
劉鵬在演講中透露,去年中國一汽豐田、廣汽豐田混合車型占比 33%,有效降低了燃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今后豐田還將陸續推出多款符合中國消費者的純電車型以及插電混動。

豐田汽車 (中國) 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鵬
他還提到豐田在軟件方面和騰訊的合作,劉鵬表示,未來不是個別的企業或者個人所決定的,而是大家共創的,這是豐田長期堅持本地化承諾的體現。
豐田認為,現階段需要多元化的技術路徑,包括 BEV、HEV、PHEV、RCEV 四大技術,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選項。豐田希望與業界合作,努力實現智能電動的發展,在汽車領域創新不斷突破。他提到,豐田在華的發展歷程,也是中國汽車工業騰飛的縮影。中國汽車產業的進步有目共睹,而豐田通過合資合作技術轉移,為中國汽車工業培養了大量人才,提升了制造業的工藝水平,也推動了節能環保技術的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