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智能計算 > 市場分析 > 從大模型到通用人工智能——專家學者前瞻人工智能發展

        從大模型到通用人工智能——專家學者前瞻人工智能發展

        作者:semiconductorintelligence 時間:2023-10-26 來源:半導體產業縱橫 收藏

        「自動駕駛從實驗室走向真實的場景,生成式為我們創造一幅幅令人驚艷的畫面,語言大模型為我們解決了無數個復雜的問題……的發展正牽引人類社會發生著深刻變化,接下來的機遇和挑戰就在通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鄭南寧在此間舉行的第二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上說。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310/452118.htm

        當前,人工智能的算法、算力、數據與場景已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能力,是加速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進程的重要力量,蓬勃發展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無疑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華為「盤古」、百度「文心一言」、科大訊飛「星火」、中國科學院「紫東太初」……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今年 5 月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圖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研發的大模型數量排名全球第二,10 億參數規模以上的大模型已發布 79 個。行業預測,未來幾年中國人工智能將進入大規模落地應用關鍵期。

        與此同時,隨著企業和科研機構紛紛涌入人工智能大模型賽道,智能算力資源供給緊張、高質量數據資源不足、典型應用場景開放力度不夠等問題日益凸顯。

        從大模型到通用人工智能還有多遠?在第二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論壇上,來自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展開研討。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總工程師、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王金橋認為,從算力、成本、能耗等角度考慮,未來兩到三年內,國內「大模型熱」將逐漸平穩,從事通用大模型底座開發的企業會穩定在 5 家以內,其他則將主要聚焦行業大模型。

        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陳俊龍提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學習和推理需要高算力和海量數據支持,我國正在建設的「東數西算」工程可以為大模型提供強大算力支撐;同時,多地正在建立數據交易所,未來各行各業的交易數據都可應用于人工智能模型的訓練。

        「目前我國大模型訓練的高算力需求仍要依賴國外的產品生態,未來應加強國內顯卡等應用生態建設。大語言模型有望做成非常聰明的通用人工智能,賦能各行各業。」陳俊龍說。

        與會專家認為,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將驅動我國從工業大國走向工業強國。「人工智能作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新生產工具,正催生人工智能驅動工業制造這一工程研發新范式。」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教授錢鋒說,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迫切需要發展工業智能與智能系統技術,全面提升制造過程的感知、認知和決策能力,從而實現制造過程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

        ChatGPT 標志著人工智能一個新的技術高峰,那么,大模型能夠直接帶我們走向真正的人工智能嗎?鄭南寧認為,這中間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機器的計算方式并不能取代人類的思維。我們追求的人工智能,是要機器像人類一樣思維和行動,不僅能解決復雜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在復雜、動態、不確定的環境和物理世界中進行交互。」鄭南寧說。

        科大訊飛副總裁、研究院院長劉聰提出,未來通用人工智能發展將呈現三個趨勢:一是向多模態、多語言的方向發展;二是更加可信和可解釋,解決幻覺問題和安全問題;三是必須站在軟硬件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發展大模型技術和產業。

        「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產業發展應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不斷提高核心算法、模型和技術水平;以場景牽引技術應用落地,構建更加開放的產業生態;防控科技倫理風險,保障人工智能良性健康發展。」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王進展說。

        除了探討 AI 技術,在安徽合肥召開的第二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主論壇上,中國科協還發布了 2023 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和產業技術問題。新能源、高性能材料、生命科學等領域的重大問題也受到關注。

        10 個前沿科學問題包括如何實現低能耗人工智能;如何實現飛行器在上層大氣層機動飛行;利用新型符合測量方式能否搜尋磁單極子和軸子暗物質的存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作物如何適應土壤環境等。

        9 個工程技術難題涵蓋如何實現在原子、電子本征尺度上的微觀動力學實時、實空間成像;如何解決稀土基體中痕量雜質的高效分離難題,突破高純稀土材料工程化制備技術及裝備;如何突破多災種驅動作用下艱險山區國家重大鐵路超高寬幅站場路基長期風險評估與性能保持技術難題等。

        10 個產業技術問題涉及如何突破碳纖維復合材料在我國未來超高速軌道交通車輛裝備的應用;如何發揮我國信息通信產業優勢,快速實現芯粒(Chiplet)技術和產業突破;石油基炭材料高端化技術如何發展。

        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高鴻鈞介紹說,2018 年以來,中國科協連續 6 年征集評選具有前瞻性、創新性和引領性的重大科技問題難題,并在中國科協年會上發布。據了解,今年共收到 89 家全國學會和學會聯合體、部分領軍企業科協推薦的 590 個問題難題,涵蓋數理化基礎科學、地球科學、生態環境、制造科技、信息科技、先進材料、資源能源、農業科技、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領域。評選過程中,突出高層次專家評議指導,包括中國科協學術交流與期刊出版專委會委員等在內的 117 位院士專家在復選、終選等環節,嚴格評議把關。

        據介紹,中國科協將對發布的問題難題進行持續跟蹤,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開展原創性、引領性攻關,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關鍵詞: 人工智能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武市| 海安县| 福海县| 特克斯县| 抚远县| 宿松县| 佛山市| 南京市| 咸宁市| 仙居县| 越西县| 沙河市| 崇义县| 商城县| 淮滨县| 佛冈县| 普安县| 咸丰县| 衡阳市| 北安市| 乐都县| 边坝县| 德安县| 七台河市| 宁波市| 香河县| 拉萨市| 蕉岭县| 句容市| 合作市| 沙坪坝区| 青田县| 华池县| 定南县| 琼海市| 盐津县| 天镇县| 辽阳市| 新巴尔虎左旗| 光泽县| 长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