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封鎖 國產EDA喜憂參半
8月12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在聯邦公報上發布了一項臨時最終規定,將4項“新興和基礎技術”加入出口管制清單,其中3項涉及半導體,并包括芯片設計中最上游、最高端的產業EDA。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209/438780.htm根據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發布的文件顯示,針對“設計GAAFET架構(全柵場效應晶體管)的先進芯片EDA軟件工具”的管制將自2022年8月15日起算60天后生效,公眾可以在2022年8月15日起算30天內就該項管制的具體實施提交評論意見。而其他三項管制的生效日期則為2022年8月15日。
這4項技術中,最受外界關注的當屬EDA軟件。EDA是電子設計的基石產業,也被行業內稱為“芯片之母”。如果有不清楚EDA是什么的,這里小編借用天風國際研報的話說“如果把芯片制造比作建造一座大廈的話,IC設計就是大廈的設計圖紙,EDA軟件就是這張圖紙的設計工具,只不過 EDA 軟件比建筑設計軟件的復雜度要高出N個數量級。”這就不難看出EDA對于中國芯片設計制造發展的重要性了。
斷供EDA對我國芯片產業利弊如何?
目前,全球的EDA軟件主要由Cadence、Synopsys、Mentor等三家美國企業壟斷。稱霸EDA市場的美國三巨頭,牢牢占據了全球超過70%的市場份額。Synopsys是EDA三巨頭之首。
而國產EDA軟件的發展始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1993年,華大九天發布了國內第一款EDA軟件——熊貓ICCAD系統,實現了國產EDA從0到1的突破。目前,華大九天是中國第一大EDA廠商。不過,據其招股書顯示,公司目前主要既有模擬電路設計全流程EDA工具系統中,除電路仿真工具支持最先進的5nm量產工藝制程,華大九天整體尚未支持16nm及以下先進工藝制程。
根據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發布的文件,本次管制針對的是“設計GAAFET架構(全柵場效應晶體管)的先進芯片EDA軟件工具”,該工具主要用于3nm及以下芯片設計。可以看出這次的EDA限制主要是針對先進制程的芯片設計。目前,擁有該技術的芯片制造商只有三星和臺積電。因此,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美國此次出口管制,限制的是3nm以下的EDA工具,從短期來看似乎對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影響有限,但從長期來看會限制中國推進關鍵的下一代先進制程技術。
話分兩頭,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中國半導體行業受到短期影響較小的情況下,刺激了中國本土EDA廠商的技術研發和進步。對于依靠自身技術EDA廠商將會獲得很大的市場空間,并逐步替代國外EDA廠商在3nm已上的訂單。過去國產半導體廠商過于依賴國外EDA公司,在國外三巨頭占有統治地位的情況下,會導致國產EDA陷入惡性循環——產品有差距導致客戶少,客戶少加劇產品差距。這次國產半導體產業可以趁此機會,逐漸擺脫對國外廠商的依賴,形成國內穩定的生態鏈。
面對斷供國內EDA廠商態度如何?
在近年不穩定的環境中,中國企業已經習慣了在逆境中成長,30年前國產廠商能在EDA領域能實現從0到1的飛躍,那么接下來在國家、行業、企業和人才的共同努力下,必然能爭取早日擺脫受制于人的局面,早日把制程提高到16nm及以下。為此我們采訪了部分國產EDA廠商,他們眾說紛紜,但都對國內EDA產業未來的發展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這也正是中國半導體發展需要的信念。
芯華章科技首席市場戰略官謝仲輝表示:“目前海外巨頭的產品其實也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工具的相對碎片化,巨頭們的許多工具是通過收購得到的,所以在融合度上存在局限;以及傳統的EDA工具有著很重的技術包袱,很難適配新的軟硬件框架。因此,國內EDA廠商有很多機會打破國際巨頭公司的壟斷格局。我們認為,中國EDA公司要走出自己的成功道路,有三個關鍵,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也對應著芯華章“高起點”、“厚積累”、“求創新”的發展戰略。”
芯和半導體聯合創始人代文亮表示:“國產EDA要搶占市場需要打破用戶的使用門檻,增強用戶體驗。但由于和國際工具直面比較,國產仿真EDA的性能和質量將會受到非常大的市場挑戰,有利于大浪淘沙,刪選出真正具備硬核技術的優秀廠商。因此,兼容性和差異化是國產仿真EDA必須錘煉的競爭優勢。”
同時國產EDA廠商也面臨著行業的困境,比如人才缺失、市場被巨頭擠占以及需要巨大的研發投資等。英諾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琦就在采訪中說道:“工業軟件的發展道阻且長,阻力來自哪里?人才的缺失。EDA行業需要有經驗的復合型人才,剛畢業的大學生也往往需要經過數年的培養才能成為合格的從業者,對于初創企業來說,這里面不單有資金成本,也有時間上的成本。國內頭部EDA廠商的研發人員不過四五百人,全國為本土EDA 做研發的人員加起來也遠遠達不到國外一家EDA大廠的水平,這是實力上的懸殊,也是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
從上述的國產EDA廠商的態度可以看出,雖然說現在全球的EDA軟件市場幾乎都被巨頭瓜分,但隨著國內科技企業的不斷努力,我們也正在逐漸突破EDA軟件的限制,而對于國產半導體企業來說,接納和應用國產EDA工具是大趨勢,用實際行動推進國產EDA工具的進步,不知道對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