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DAR真的是自動駕駛最優選擇么?
隨著自動駕駛概念的興起,激光雷達也隨之越來越熱,并且成為很多自動駕駛方案的標準答案。激光雷達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優勢,同時具有建立周邊3D模型的前景,然而其劣勢在于對靜止物體如隔離帶的探測較弱且技術落地成本高昂。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203/432492.htm
激光雷達可廣泛應用于ADAS系統,例如自適應巡航控制(ACC)、前車碰撞警示(FCW)及自動緊急制動(AEB)。當然用在自動駕駛方案中的激光雷達更多的是以LiDAR的形式存在。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是激光探測及測距系統的簡稱,是一種集激光,全球定位系統和慣性導航系統三種技術與一身的系統,用于獲得數據并生成精確的DEM。
在自動駕駛領域,還有多種其他的技術方案也被考慮其中,比如最便宜簡單的攝像頭方案,以及更為復雜的V2X和更廣泛的5G定位。只不過相比于LiDAR方案,這幾種方案相對來說應用的成熟度或技術成熟度還有或多或少的問題。
不同陣營的企業對自動駕駛的研究方向也出現差異,比較明顯的區別是,傳統車企更多依賴網絡或V2X技術把車輛作為網絡中的一個單元進行綜合管理,而新興的自動駕駛公司則是傾向于將車輛作為單獨的一個系統進行控制和行駛行為判斷。從技術上兩個方向都有各自的優勢,畢竟在交通中車輛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但每個車輛和駕駛員又都需要獨立操控的自由。如果我們把智能交通當作一個動態的體系,這兩個訴求之間存在著不得不妥協的矛盾,而這也是很多機構明確表示L5級自動駕駛的實現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以及L5級自動駕駛短時間內很難實現的原因。
對LiDAR的商業預期,一個很明顯的時間點是5G的大規模商用。作為提供了極低傳輸時延的技術,5G完美契合了自動駕駛所需要的數據傳輸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了LiDAR在自動駕駛應用中的獨特價值。只不過相比于更依賴軟件算法的攝像頭捕獲技術和更依賴基礎設施的V2X技術,LiDAR的成熟度依然讓其在自動駕駛中領先至少一個身位。更特別的是,在關鍵的數據量累積和實際應用中,LiDAR領先其他技術的優勢就更明顯了,畢竟目前幾乎90%的車輛都匹配了各類的雷達探測系統,而前裝市場的攝像頭方案預裝量也不過10%。但是成本的昂貴以及對部分場景的分辨過于機械化,是LiDAR不得不考慮的問題,雖然這其中的部分因素非技術性而是道德層面的問題,但自動駕駛畢竟是個技術行為,我們不能去簡單的忽略這其中的可能性。
如果從更好的技術角度,如果能夠融合多種方式的優點,才是真正L5級自動駕駛所需要的。可惜的是,目前的自動駕駛方案還是在各自為戰的狀態,很少能有綜合性的解決方案出現,特別是應對L3或L4級自動駕駛,單一技術能夠滿足大部分的需求,并且除了傳統車企外,自動駕駛方案提供商受限于系統的復雜性,很難去綜合考慮這么多因素。因此我們不能苛求短期內融合多種技術的自動駕駛方案付諸實現,不過我相信如果會出現這樣的方案,中國應該是最可能的市場,因為在V2X方面,中國是全世界最可能率先部署的國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