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跑車化:搗鼓“Turbo”技術是不是不務正業?
比如多次強調自身產品“18個月不卡頓”的華為就自制了一份圖表,圖表顯示預計18個月后P10 Plus的流暢性下滑10.6%,三星Note 9下滑28%。雖然我們不知道這是如何統計的,也不保證華為的數據一定正確,但結合我們的實際體驗,這樣的預測完全有可能發生,至少性能衰減是會出現的。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10/393227.htm
推出各式各樣的系統加速技術,對手機廠商來說更大的意義是提升產品口碑,獲得消費者的支持。隨著各種系統加速技術的出現,消費者至少能夠知道手機廠商在為提升用戶體驗作努力,是認真對待消費者的。
更現實的是,這些技術都將成為手機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和差異化競爭力之一,在市場推廣、品牌營銷方面都有巨大的利用價值。
滑稽且無奈的事實:廠商不惜修改系統底層來適配軟件
目前世界上的操作系統非常多,比如我們熟知的Windows和iOS,Mac等等,一直以來只有軟件適配系統,很少見廠商會對底層系統進行修改,讓系統適應惡劣的應用生態。
安卓系統卻正是這個滑稽且無奈事實中的主角,而且這樣做的廠商還不止一家,基本上全球前五的智能手機廠商,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安卓系統進行了修改和優化。

這不難看出,在國內安卓系統對應用生態的控制力幾乎為0。即使安卓系統底層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后臺管理規范、資源調用制度,但基本沒有哪一款主流軟件會乖乖遵從,因此誕生了不少我們口中的“流氓軟件”。
小雷未在海外生活過,不知道原生安卓系統在國外的體驗如何。但根據CIRP提供的滿意度數據可以看到,截至2018年9月,安卓系統的滿意度達到92%,而iOS卻只有89%。

在《今日頭條2018上半年手機品牌網絡輿情與用戶口碑白皮書》報告中可以看到,主流安卓智能手機廠商的滿意度平均在7.5到8分之間(滿分十分),也就是滿意度最多就80%,低于海外類似數據。

在如此滿意度下,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么海外手機廠商基本不會搗鼓系統加速技術,因為根本沒有必要。海外的安卓系統看起來挺正常的,但國內的安卓卻不是。
歸根到底,作為一個開源系統,安卓在中國基本處于“野蠻生長”的狀態,也缺乏統一的、權威的應用管理手段,種種因素的惡性循環,讓安卓系統的體驗變得殘次參差不齊。
遵從操作系統的各種規范,改善應用生態,優化應用體驗,這本應該是App供應商的工作,但到最后變成了谷歌安卓、手機廠商的工作。如果安卓應用生態無法改善,那么這些加速技術,就有存在的必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