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機走向世界 5G手機明年面市
近年來,手機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趨于飽和的中國市場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的大胃口,各大國產手機廠商從去年開始,便紛紛加速了海外市場的擴展步伐。隨著5G時代的到來,各手機廠商們也都鉚足了勁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在手機上實現技術創新,比如,華為發布的“嚇人的技術”,OPPO和vivo分別發布的OPPO Find X和vivo NEX,這些手機的發布,結束了跟風蘋果的劉海屏設計時代,同時也標志著國產手機廠商向跟隨蘋果設計的反方向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同時,也正是因為新技術的發布,手機市場重新活躍了起來,用戶需求有望得到一次集中釋放,整個市場的出貨量與去年相比勢必會有所增長。近日,華為在新品發布會上宣布今年沖擊2億出貨量,挑戰蘋果全球銷量第二的位置。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7/389544.htm華為今年沖擊2億出貨量
7月20日,華為nova系列新品發布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披露,華為手機2018年全球發貨量已經突破1億臺。并聲稱在過去7年,華為手機銷售量增長高達51倍。據悉,去年,蘋果手機全球銷量為2.15億臺,位列全球第二,華為數據為1.53億臺,位列全球第三。截至7月18日,華為的銷售量已達1億部,為華為多年來達到該銷售量用時最短的一次。

余承東在新品發布會上說:“此前,華為在2015年12月22日、2016年10月14日和2017年9月12日達到1億銷售量的大關。由于今年只花了6個多月就達到了目標,我們現在的目標是在2018年底前銷售量達到2億部。”
業內分析師認為,考慮到下半年通常是智能手機銷售的高峰期,各大品牌都將發布旗艦手機,如果華為現在已經完成一半的銷售,就不難超過2億部手機的銷售量,因此,今年內,華為手機發貨量有望首次突破2億臺大關,屆時,華為與蘋果手機的銷量差距將進一步縮小。
長期以來,華為的目標一直是擊敗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供應商。目前看來,華為離實現這個目標越來越近了。
國產手機紛紛進軍海外市場
一直以來,廣闊的海外市場一直被蘋果、三星等巨頭把持。在中國市場被國產品牌集體打壓的三星和蘋果,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兩家智能手機廠商。數據顯示,5月份iPhone 8成為全球最暢銷的智能手機,三星S9+則位列第二。不過,在這份榜單中,前十名機型除了蘋果和三星的旗艦機外,均為國產手機,可以看出國產品牌的崛起之勢。
近兩年,國產手機開始在海外市場與三星、蘋果展開競爭。各大國產手機廠商從去年開始,紛紛加速了海外市場的擴展步伐。華為旗下的榮耀手機去年年底定下戰略要全力走向海外,目標是三年成全球前五。小米,也在去年11月份宣布正式進軍西歐市場,首站落地西班牙。
在非洲市場,印度憑借獨特的人口紅利和制造業優勢,早已成為各大手機廠商眼中的“香餑餑”,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小米印度高管曾表示,印度或超越美國成全球第二大手機市場。據了解,去年印度手機市場增長了10%,考慮到人口第二大國的位置,其很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手機第二大市場。
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2018上半年蘋果的iPhone手機在印度銷量不足100萬臺,市場份額僅剩2%。彭博社消息稱,近期蘋果印度已有多名高管相繼離職,包括蘋果在印度的全國銷售和分銷主管、其商業渠道和中端市場業務負責人、電信運營商銷售主管等等。持續萎靡不振的市場銷量或許是眾多高管離職的原因之一。
而2018上半年蘋果在印度的銷量遭遇的“滑鐵盧”,無疑會為各大國產手機廠商的生存發展騰出空間。因此,即便是印度手機市場近幾年來競爭趨勢愈演愈烈,但眾多國產品牌如OPPO、vivo、小米、一加等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筆者查閱資料得知,2018年一季度印度手機市場出貨總量為5660萬臺,前五大手機廠商分別為:三星(28.1%)、小米(14.2%)、vivo(10.5%)、聯想(9.5%)、OPPO(9.3%)。而定位中高端,每年只出1-2款旗艦機的一加手機。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印度高端手機市場調查報告顯示,一加手機占印度高端手機市場份額25%,排名第二,并憑借高達192%的增速,成為增長速度最快的品牌。一季度,三星、一加和蘋果占據了整體高端手機市場95%的市場份額。
今年第二季度印度智能手機的總出貨量為3260萬臺,去年同期為2680萬臺,增加了580萬臺。和國內相比,印度手機市場的增長勢頭的確非常猛。
此外,小米依然穩坐印度第一的寶座,第二季度的手機出貨量為990萬臺,同比狂漲106%,市場份額為30.4%。三星則排名第二,市場占有率為30.2%,和小米差距非常小。第三、第四則被OPPO、vivo兩家國產廠商占據,市場份額分別為11%和10%。
可以看到,小米、三星、OPPO和vivo這四家廠商占據了印度市場81%的份額,國產廠商拿下了半壁江山,其他手機廠商加起來的市場份額已經從去年同期的35%跌落到19%,總的出貨量暴跌35%。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