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中國的大博弈與小博弈
如果說18世紀60年代,電氣革命的代表公司是德國的西門子和美國的通用電氣,那么當年西門子和通用之間的競爭,就是美德兩個國家在電氣化革命之中領導地位的爭奪。
今天這樣的競爭格局同樣正在中美之間展開。BAT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企業,正在與谷歌、微軟、亞馬遜產生直接較量。它們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領域的探索,正在讓互聯網由虛入實,和實體產業緊密結合在一起。
這種競爭格局將深刻影響未來幾十年人類的命運。
國家戰略的大博弈
就像電氣化革命之中的石油、煤炭資源一樣,大數據作為生產資料,正在被世界所關注。任何一個產業,在大數據和云計算的加持下,都會變得無比透明、精準、高效。
各個互聯網公司早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是在過去,大數據僅僅只是被互聯網公司視為提升業務效率、改造傳統產業的工具,它只是在企業界受到關注。
但國家層面的重視使得其成為了國家戰略的一部分。
去年12月,國家層面上頒布了《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的文件,這份文件提出要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還把大數據和數字主權、數字經濟、數字治理的概念擺在了一起。
在那次領導層的會議上,大數據被當作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項技術,還提出要建立健全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和社會治理的機制。
更為關鍵的是,大數據被視為“國內社會治理以及國際戰略博弈的重要一環”。
這種視角和國際大數據利用趨勢有很大的關系。有一種說法甚至是:
大數據將創造下一代互聯網生態、下一代創新體系、下一代制造業形態以及下一代社會治理結構。
事實上,早在2012年3月,美國奧巴馬政府曾發布“大數據研究與開發計劃”,將發展大數據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今年1月,法國總統在訪華期間也曾呼吁,歐洲大數據公司需要整個歐洲市場的規模來與中美兩國競爭。

大數據作為一種生產資料,往往誕生在人口集中,互聯網產業發達的國家。因為互聯網公司在長期實踐之中,會對一個個細分產業積累大量數據,這些數據又會被利用在產品改進、創新之中。
中國互聯網巨頭手中因自身業務范圍的擴張,其數據維度橫跨互聯網的各個產業、方向。而海量的大數據資源,無疑對精準的預測和決策指導起著重要的作用。
世界石油儲備最豐富的地區是中東,而中國和美國就是“世界大數據儲備的中東”。“數字中國”也恰恰是在這種大環境之下提出的戰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