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攝像頭的前世今生 好似一局絕地求生
2014年,ISOCELL深槽隔離技術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4/378456.htm說起手機圖像傳感器的制造,大家可能首先相當的是索尼的IMX系列,但是其實三星在這一領域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2014年發布S5的時候,三星就位該機的攝像頭感光元件配備了ISOCELL深槽隔離技術。

三星Galaxy S5
這一技術建立在BSI(背照式傳感器)技術的基礎上,更注重減少像素之間的干擾;相比于BSI技術,ISOCELL技術能夠減少30%的像素串擾。通過在形成像素間的物理屏障,從而避免像素間形成的干擾問題,讓像素能夠吸收更多光子,獲得更好的照片效果,從而提升畫質。另外,在設計集成化方面,ISOCELL還能夠進一步縮小相機模塊,讓手機變得更加輕薄。
或許,看完剛才這些,大家會覺得這一技術有些似曾相識。那很有可能是因為大家了解過iPhone 6s的拍照性能。因為它也搭載了這一技術,而且相比于三星的相對低調,蘋果似乎更愿意將這一技術作為拍照方面宣傳的重點。然而該機的發布時間是2015年,和相位對焦技術一樣,比三星晚了一年。
致命毒圈:命運的考驗
在絕地求生游戲的后期,隨著毒圈一點點收窄變小,不僅對手的裝備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而且圈外面的毒氣威力也變得奇大無比。所以擺在玩家面前的選擇,只有謹慎的走好每一步。
在2016年以后,隨著移動互聯網以及智能手機普及潮所帶來的換季熱潮逐漸消退,手機廠商面臨的競爭壓力變得越來越大,如果產品定位上出現失誤,可能就意味著口碑的嚴重倒退,以致出現命運危機。很多手機廠商都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歷史淘汰的。
在手機攝像頭發展上,近兩年新技術的推出相對緩慢,但是野心是非常巨大的,因為手機廠商已經將競爭目標瞄準了專業數碼相機領域……
雙攝技術:畫質,景深,變焦一把抓
想到了一句經典句式,沒有什么一個攝像頭辦不到的,如果有,那就是再來一個攝像頭。雙攝技術其實在2011年,就已經在手機行業應用,不過當時的路走錯了,走的是3D拍攝的路線,但體驗很差勁,所以很快就被淘汰了。
如今雙攝經過發展分為幾個派別,分別是以華為系手機為代表的黑白彩色雙攝,以iPhone Plus機型為代表的變焦雙攝以及以一顆高參數的主攝像頭再加一個參數可憐只為虛化的輔助攝像頭三個派別。顯然前兩個是最有技術含量的,華為的黑白彩色雙攝中的黑白攝像頭由于去掉了色彩濾光片,所以像素接受光的能力更強,能夠帶來細節更豐富銳利的畫面,而通過算法,使它和彩色攝像頭的色彩信息相結合,從而保留了兩個攝像頭的優點。并且支持大光圈模式。
iPhone Plus機型的雙攝則是通過采用兩個不同焦距的攝像頭,使其實現2倍的光學變焦能力。并且通過雙攝算法,使iPhone 也有自己的大光圈模式,只不過名字叫“人像模式”。

華為P20 Pro
近期最新推出的華為P20 Pro手機甚至采用了三攝方案,也就是在原有方案基礎上增加了一個長焦鏡頭,從而讓自家產品也有了光學變焦的能力。
堆疊式感光元件:讓時間變慢
在絕地求生游戲中決定槍好壞的因素除了之前提到的穩定性,子彈尺寸,彈匣容量等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子彈的射速(單位時間射出子彈的多少)。一秒鐘發240發與960發子彈在總傷害上肯定差距是很明顯的。

索尼XZ Premium
而在手機攝影領域,慢動作視頻已經成為備受廠商青睞的技術。在去年,索尼發布了全新一代IMX400系列感光元件,這一系列最大的改進便是采用了堆疊結構,在傳統的感光層與底部電路之間增加了一層DRAM動態存儲器,從而讓感光元件具備短時間拍攝大數據量影像的能力。
而具體的數據是1秒鐘能錄960幀720P分辨率的視頻,如果將這段視頻以正常速度回放,相當于時間放慢了32倍!諸如泡泡破裂,子彈出膛等轉瞬即逝的畫面在這一技術面前,都會變得清晰震撼。該技術率先搭載在來了索尼自家的XZ Premium上。
可變光圈技術:這才是理想的光圈方案
今年2月的MWC大展上,三星推出了S9系列手機,該機在拍照方面的一大賣點是采用了可變光圈技術,也就是光圈可以在F1.5與F2.4變換?;蛟S有人會疑惑,手機光圈不是應該越大越好嗎?其實不然,因為光圈越大,手機鏡頭面臨畫質降低的風險就越高,所以你會發現iPhone的光圈參數在同一時期里的手機里并不是最高的。

三星S9 plus
然而大光圈在手機上存在的意義主要在于通過提升進光量來降低曝光時間,增加在暗光環境的出片幾率。但如果在明亮環境想保證更好畫質的話,則需要降低光圈。所以我認為可變光圈才是目前手機最好的光圈方案。
關于未來:手機拍照的戰場上,沒有吃雞
縱觀手機攝像頭這18年的發展,我們發現它的功能與手機所處的發展階段緊密相關。在功能機時代,手機還僅僅作為一個通信工具,盡管它很重要但通信才是核心,所以攝像頭的發展只是錦上添花,更多是將現有相機技術移植到手機上;然而到了智能機時代,隨著移動互聯網與社交軟件的盛行,攝像頭成為手機創造數據與價值的重要組件,此時它便受到了量身定制的特殊待遇,大光圈,高像素,光學防抖,激光對焦等,一眾新技術只為它而來;再到后期,隨著手機更新潮的衰退,手機廠商為了自保需要推出拳拳到肉的拍照產品,來滿足消費者日益挑剔的需求。
然而在拍照的戰場上,沒有吃雞,只有源源不斷的新空投與新敵人,只不過在追逐空投的路上,有的廠商有可能成為別人槍口下的炮灰,有的廠商卻獲得了威力無比的新裝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