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AI時代,巨頭們到底在爭什么?
但根據相關報道,Pixel 2中的一些應用已經基于TFlite進行了開發,并且未來很大概率會出現的谷歌款移動AI芯片,也將與TFlite相結合。目前,TensorFlow上的不少大神已經基于TFlite做出了不少好玩的應用模型。這些應用距離中國用戶較遠,但很多idea對于國內開發者具有參考價值。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4/378050.htm值得一提的是,蘋果雖然目前推出了AI芯片A11,但并沒有推出整體支持AI生態開發的平臺型產品。但這也并非說明蘋果不重視開發者環節。去年6月,蘋果就在IOS開發板塊上開源了名叫Core ML的機器學習能力,目前已經開放了Vision API和Natual Language API兩個API接口,可以讓開發者基于此開發機器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功能。
目前來看,蘋果更傾向于小規模低層級的能力開發,讓開發者來改善IOS環境下的應用體驗,而不是做出顛覆型的開發。按照蘋果的特點,他往往更喜歡在技術成熟后先囤積下來,用高超的工程化能力進行一次性釋放。
不管怎么說,巨頭圍繞AI開發生態的爭奪已經確定了方向。目前各自為戰的特點,可以看做巨頭基于自身技術強勢與戰略需求進行試水,這導致行業缺乏統一標準,但也給開發者帶來了野蠻生長的機遇。不管怎么說,這場爭奪未來的戰役,核心早就確定。
移動AI爭奪戰到底在打什么
在新技術開始沖刷需求與認知的背景下,平臺與各領域開發者想要融合為生態,始終都是由幾個層面的因素決定的。
第一要務,是降低準入門檻。
這個門檻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技術準入門檻;試用成本;學習成品;遷移成本;兼容成本。開發者不能花太多的時間和金錢去嘗試未知的市場命題,也不想因為平臺兼容、框架遷移等問題把自己搞德焦頭爛額。甚至不太懂算法的開發者,也想要進入這個領域貢獻智慧與流量。而這些,都是平臺方的責任。

其次,好的生態性離不開好的賦能方案。比如分利政策、市場引導環節等等。對于開發者,尤其是中國這樣高競爭強度市場的開發者來說,商業價值永遠是一切的前提。平臺在提供好的技術解決能力之上,必須考慮和有效引導開發者合理獲取流量與商業回報。
最后,在市場認知較薄弱的情況下。一個轟動的“大招型”案例,或許比所有技術參數和市場分析都更有說服力。一旦平臺孵化了某個奇點型應用,那么市場馬上會看到基于AI芯片和AI移動開發架構生長出的商業價值。從而確認進入手機AI時代的合理方式。從邏輯上我們都知道未來會怎樣,但真實的時間軸中,必須由某件個案去開啟未來。
總體而言,手機AI生態開發就像一座建立在未來的城堡。我們知道百花齊放才是AI的真相,也知道掌握著技術優勢的巨頭已經開始破土動工。或許一點點時間,會是整個AI移動開發最后所需的調味劑。
就今天的中國開發者來說,顯然HiAI架構是更好的選擇,對于擁有高技術等級的開發者而言,或許能夠融會貫通不同的開發方案,形成自己的開發體系當然更好。
或許一個例子可以說明AI開發生態對于手機的價值:今天,一款智能手機把自己說的再好,結果根本搭載不了微信,那它基本就是廢塑料。
同樣的道理,AI手機的價值,在于能夠盡快搭載上某個不遠處的未知AI應用。這樣來看,手機AI的戰略壁壘根本不在是否在營銷話術上“AI了”一把,而是在面對開發生態的技術準入門檻和生態建設計劃。
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這依舊是一個巨頭的技術博弈游戲。當然了,一切都還充滿變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