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業界動態 > MIT設計人造突觸芯片能以類似大腦神經元方式傳遞訊息

        MIT設計人造突觸芯片能以類似大腦神經元方式傳遞訊息

        作者: 時間:2018-01-25 來源:technews 收藏

          盡管科技已經如此進步發達,但對于那些在人工智能(AI)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讓計算機仿真大腦活動仍是一項龐大的任務,如果硬件能夠設計更像大腦的硬件,那么管理起來將會更容易。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1/374907.htm

          是的,大家都是這么想的,那么話說回來,究竟這個「期望」有多么困難? 日本研究單位 5 年前就曾經進行過一項大腦活動仿真測試,這個運用世界上最強大之一所進行的例子應該能作為一些參考。

          在 2013 年時,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運用「京」(K computer)進行的對大腦活動的仿真測試;「京」一共使用了 82,944 個處理器和 1 PB(約 1,000 TB)主存儲器,幾乎相當于當時 25 萬臺計算機的運算單位。

          而這樣一臺計算機為了仿真大腦中 10.4 兆突觸所連接的 17.3 億神經元活動的 1 秒鐘,就花上了 40 分鐘;盡管聽起來已經非常厲害,但事實上是,這一切仍只是大腦活動中的百分之一。

          即使是現在,大腦仍是比任何計算機都還要更為強大,它包含著 800 億神經元和超過 100 兆個神經突觸,隨時都在控制訊息的通過,相較之下,目前計算機仍是以二進制語言在傳輸訊號,每一條訊息都以 1、0 在進行編碼。

          科學家認為,如果運用類似突觸的連接方式,計算機使用的訊號將可能更加多樣化,進而實現「突觸式」的學習。

          在大腦中,突觸負責「管理」訊息的傳遞,而神經元則會根據穿過突觸的離子數量和種類來動作,這些都幫助大腦識別模式、記住事實并執行任務;科學家將這種新興研究領域稱為神經形態工程學(Neuromorphic engineering)。

          迄今為止,想要讓擁有這種學習方式已被證明是困難的,但 ScienceAlert 報導指出,隨著麻省理工(MIT)工程師成功克服障礙設計出一種由硅鍺(SiGe)制成的人造突觸芯片,未來「突觸式」學習的發展將有可能達成。

          過去神經形態芯片的設計是使用非晶體作為「開關媒介」,分隔開兩個導電層以起到突觸的作用。 但這種方法存在的問題是,如果沒有定義結構性的傳播路徑,信息就會有無數的路徑可以傳遞,而這帶來芯片的不一致及不可預測性。

          為了避免非晶體為芯片帶來的不均勻性,團隊創造了只有一維信道的硅鍺晶格,確保離子每次流動時都使用完全相同的路徑,接著團隊再使用這些晶格打造了神經形態芯片,就像是大腦中神經元之間的電流一樣, 這種芯片也可以精準的控制其中流動的電流強度。

          團隊計劃下一步將實際打造出能夠執行手寫識別的芯片,最終目標則是創造攜帶式神經網絡裝置。 在 Kim 看來,這項研究就像一塊墊腳石,帶領人們走向生產真正的 AI 硬件目標前進,「我們希望最終能以一個指甲大小的芯片,來取代巨大的。 」



        關鍵詞: 超級計算機 芯片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毕节市| 青神县| 金昌市| 松原市| 嘉义县| 乌苏市| 郯城县| 泾川县| 巫溪县| 江山市| 察哈| 鱼台县| 锦屏县| 九寨沟县| 黔江区| 平和县| 上栗县| 富锦市| 阜南县| 雷波县| 苗栗县| 理塘县| 淮阳县| 宝坻区| 和平区| 中山市| 介休市| 囊谦县| 阿克苏市| 开平市| 永康市| 玉林市| 荥阳市| 四会市| 克拉玛依市| 安西县| 邹平县| 潮州市| 东源县| 雷州市| 太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