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嵌入式系統 > 業界動態 > 展訊王成偉:中國半導體企業要想說了算還得20年

        展訊王成偉:中國半導體企業要想說了算還得20年

        作者: 時間:2017-06-07 來源:澎湃新聞網 收藏

          5月26日,美國巨頭高通和大唐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設立合資公司(下稱大唐電信),進軍中低端手機市場。高通和大唐電信分別持股24%,北京建廣和智路資本持股比例總計為52%,北京建廣屬于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旗下公司(下稱中國建投),中國建投為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大型國有投資集團。在半導體行業,國企與外資巨頭的這種合資方式較為少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6/360174.htm

          半導體是核心產業,隨著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成長,以及中國半導體產業基金的投入,中國半導體行業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2017年1月6日,美國白宮發表報告稱,中國的半導體技術發展已經威脅到了美國的制造商,以及美國的國家安全,建議對中國芯片企業的商業活動采取更嚴密的審查。美國出面叫停了中國企業在歐洲、美國的多起半導體并購案。

          具體看本次合資,此前高通一直專攻高端市場,(通信有限公司,現隸屬紫光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聯發科(臺灣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攻中低端市場。因此,高通與少有競爭。而此番高通借道大唐進入中低端市場,對展訊、聯發科展開競爭。而中低端手機芯片正是中國企業追趕高通等海外巨頭的根據地。

          近年來,國內手機芯片設計企業近年進步神速,在手機芯片市場,除了三星、蘋果、華為海思這幾家主要供給自己家手機使用外,高通、聯發科和展訊三家企業擁有手機芯片80%的市場份額,展訊等國內芯片設計商有望向中端,乃至高端延伸。

          綜合以上背景,在國家基金也正大力扶持半導體產業的同時,國資旗下的大唐電信、中國建廣與高通的結盟,引發廣泛議論。

          基于此,就中國手機芯片企業如何與外企競爭,澎湃新聞近期專訪了展訊通信市場副總裁王成偉。

          澎湃新聞:對于國家投入TD-SCDMA,TD-LTE,一直有爭議的聲音,如何看這些爭論?

          王成偉:對于國家投入有看法的人,只是單方面看到中國在整個產業投入有多少,沒有看前后的關聯性,只看到單筆投入,沒有看到TD-SCDMA的投入對于TD-LTE的帶動。我們芯片企業做項目有很多預研項目是沒有任何收益的,因為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夠進入市場,所以投入非常大。但這又是必須要做的。所以對于TD-SCDMA除了經濟上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的積累,通過TD-SCDMA把整個產業鏈帶起來。從市場上來說,這個價值是無法衡量的。中國手機行業騰飛就是在做TD-SCDMA以后,全球75%以上的手機在中國生產。所以我們做TD-SCDMA這件事情是非常非常有價值的,沒有TD-SCDMA這個團隊,相信中國移動沒有這么快可以做TD-LTE,無法在短短的一年時間里就做出1億TD-LTE用戶,這個數量是非常驚人的。印度也想建一個LTE的網絡,計劃一年以內要發展1億用戶,但到現在也才兩三千萬用戶,中國移動一年做了1億用戶,兩年做了5億用戶,這個速度是全球其他區域無法達到的。所以今天來看,在TD-SCDMA時代,中國移動選了很多站址,做移動通信很重要一點是要有基站,它做TD-SCDMA的時候就已經把TD-LTE的站址都選好了,這是可以共享的,你說這個成本是TD-LTE的成本還是TD-SCDMA的成本?而且如果沒有那樣的鋪墊,今天TD-LTE不可能有這么快的接網速度,一年以內做到1億用戶,這是一個奇跡。到去年年底的時候,中國移動的LTE基站,不論是TD-LTE還是LTE,占了全球LTE基站的三分之一,如果加上中國另外兩家運營商的話,整個中國的LTE基站幾乎是全球數量的一半。中國LTE用戶今天更是遠遠超過其他區域。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TD-SCDMA給TD-LTE做了非常好的鋪墊。

          澎湃新聞:那TD-LTE對后續的5G有什么樣的作用和鋪墊?

          王成偉:每個技術都有連續性,我們現在雖然是4G時代,但手機里還有2G和3G,它不是一個割裂的技術。你想橫空出世一個新的技術是不切實際的。4G做非常好的基礎,我們在2G時代,中國2G的技術和產業落后領先水平10到15年。再看3G,中國的3G技術和產業落后先進技術10年。1999年全球第一個3G適用網絡開始,到2001年日本3G網絡規模化應用。而中國是2009年發展起來,這個差距是9年。4G是2013年美國第一個LTE商用,而2014年中國LTE也實現了商用,中間只差了一年半的時間。標準、系統,包括芯片設計,包括終端等等,包括運營商的推廣也好,運營也好,人才的積累,這是一個市場化的過程。我們在整個產業上的方方面面都打了很好的基礎,要不然我們也不會在4G上面發展壯大。中國芯片企業今天取得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我們在2G、3G的時代雖然跟隨,但到4G就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現在看應用的程度,我們已經超過了競爭對手,實現了跨越。今天,中國在網絡設備,運營,終端技術,芯片和終端制造都是領先的。這時候我們去做5G,顯然能感受到4GTD-LTE給未來的5G做了非常好的鋪墊。

          澎湃新聞:技術標準爭奪的動力是什么?

          王成偉:技術很多廠商可以實現的,標準之爭背后實際上是利益的競爭。為什么大家都要去主導這個標準,因為讓這個標準定下來背后潛藏的是巨大的經濟利益,大家都要用這個技術,人家都需要拿你的技術去授權,無論是用你的設備還是用你的知識產權。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發展TD-SCDMA,TD-LTE去主導相關標準是有價值的。

          澎湃新聞:據說TD-LTE和FDD-LTE各有優劣,展訊對此有什么判斷?

          王成偉:這兩個技術沒有好和壞,各有特點,適用在不同場合。全球區域發展是不平衡的,在不同的地方應用不同的技術。在歐洲,3G非常發達,它的頻譜(無線電每個區域每MHz支持的最大傳輸速率)非常珍貴,它自然會把3G的頻譜在4G上面重新應用起來。對中國來說,3G的商用時間短,頻譜利用不充分,到了4G就會有更多的頻譜給到運營商。這種不同的技術,根據當地不同的特點有效利用起來,這才是一個最好的解決方法。科技以人為本,就是怎么樣把技術跟人的生活場景,跟經濟建設結合起來。單純說一個技術的好跟壞,沒什么意義。

          澎湃新聞:這么說TD-LTE這一塊比較適合中國?

          王成偉:TD-LTE這個技術解決了我們的問題。今天我們TD-LTE頻譜非常豐富。頻譜對于所有的運營商來說這是最大的投入,海外所有頻譜資源是拍賣的,花10個億去買20M或者30M的頻譜,這個是一筆非常大的投入。在速度上,FDD傳遞的峰值數據會比TD更高,但TD優勢是擁有豐富的頻譜資源,可以利用更大的頻譜提高速度,所以這兩個技術的出發點是不太一樣的。TD會更注重頻譜資源的利用率,FDD會更注重帶寬的寬度。但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可以解決用戶問題的技術都是好的技術。

          2016年11月,TD-LTE在46個國家部署了85張商用網絡,不僅僅是中國。此外,TD-LTE標準應該是一個國際標準,只是中國在主導,把它推向國際標準,并不單單是中國標準。

          澎湃新聞:現在視頻對帶寬要求很高,在TD和FDD之間有無傾向性?

          王成偉:光看理論峰值沒有任何意義,比如TD是100M,FDD是150M,但你的手機可能只有幾兆,移動的帶寬是共享的帶寬,比如說基站能支持100M的帶寬,但是如果有100個人用的時候,每個人分到1M,10個人用的時候你可以分到10M。所以你光去看理論上的數據沒有任何意義,它在空中還有很多損耗,還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影響。所以,分到你個人實際用戶是10M,20M,它根據場景不同不一樣。

          澎湃新聞:歐洲的3G用的更長,中國很快很快把3G跨過去,這樣劃算嗎?

          王成偉:很多時候物極必反,對一件技術過于癡迷,在這個技術上做太多優化反而會誤事。但是落后者,一定程度上會有后發優勢,它可以看得更全面,看到前面人看不到的東西,所以能快速甩掉一些產品,聚焦到新的技術上去。

          澎湃新聞:那是不是4G還是這樣,在投入很多之后,還是要很快跳到5G?

          王成偉:每個通信技術成熟的商業周期大概10到15年,4G中國移動建網投入至少1000億以上,它收回這個成本是有一定周期的。每個人能夠給他帶來多少利潤,它需要時間的積累。移動通信是一個商用技術,它更多是靠企業經營,它一定要把投入的成本收回來,然后再進行5G的商業運營。

          澎湃新聞:在5G中國和歐美的競爭態勢是怎么樣的?

          王成偉:在5G上面,今天最大的網絡設備商華為、中興在中國,全球75%的手機在中國生產,全球最大的運營商是中國移動。展訊也是全球前三的芯片供應商。對于整個產業鏈,從設備到終端,再到運營,中國都是最有優勢的。所以,我相信在5G上中國會領先世界其他區域,至少不會比人家慢,而且中國有13億人的單一市場,這是做任何一件事情的基礎,而且中國社會經濟已經發展到這個規模了,我們有能力去支持13億用戶的規模。

          澎湃新聞:在移動通信大產業里,中國有什么地位?

          王成偉:今天在設備供應商中,中興、華為占了絕對優勢,高通已經不做網絡設備。在芯片領域,高通、聯發科和展訊,加起來占了全球80%的市場份額,在大中華區域,中國廠商是占優勢。

          澎湃新聞:大中華區中國企業需要多久才能達到說了算的地步?

          王成偉:還需要幾代技術,3G讓中國人進入行業,4G我們逐漸在成長,5G是一個分水嶺,5G以后,在6G時代中國的優勢就比較明顯,差不多再過20年就可能具有說了算的實力。

          澎湃新聞:展訊目前出貨量已占到全球前三。對于中高端市場有什么計劃?

          王成偉:半導體行業一定需要有量,像我們研發16納米的芯片,投入一兩億美元,這樣的投入很多創新公司是做不到的。像三星投芯片,10年了還沒有合理的回報。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做好這件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有非常大的量。如今,展訊的2G、3G、4G芯片,還有WiFi、藍牙、GPS芯片,這里面的專利技術都是展訊完全自主的,而且我們還會打造自主的CPU, 在全球,只有展訊和高通拿到了ARM V8手機芯片架構授權,做自己的手機CPU。過去我們只能從國外公司授權使用內核,但CPU內部是怎么運行你是不知道的,這里面涉及到很多技術。要去改變這種局面,從所謂的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轉換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知道CPU的黑盒子里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所以你看到的不僅僅是我們現在表現出來的出貨量上的增長。在未來兩三年,乃至更長的時間,我們的產品會慢慢從中端往高端去做延伸。

          澎湃新聞:芯片設計這一塊中國半導體這幾年進步比較快的,整體水平怎么樣?

          王成偉:芯片設計很重要一點是看你用什么樣的技術,什么樣的半導體制程來設計芯片。半導體摩爾定律是每過18個月半導體的集成度就會翻一番。翻一番帶來好處是什么?如果能把成本固定下來,處理能力翻一番。這對于今天的技術進步是非常關鍵的,比如在阿波羅1號探月的時候的計算器的計算能力還比不上如今的智能手機,它的處理能力跟PC比較接近了。所以半導體的水平主要看半導體的制程,今天全球最先進的制程是在16納米,14納米,這個技術比用在電腦上還要快,手機上的技術已經超過電腦上的技術,甚至在下一代可能比電腦的更好更快。除了制程以外,射頻技術,大規模集成技術等等。芯片只有指甲蓋大小,運算能力強的時候就會發熱,發熱怎么樣處理,這是非常重要的技巧和工藝,也需要大規模的實踐才能掌握這個技術。還有如今的手機結構非常緊湊,如何在這么小的空間內集成這么多的結構。這也是除了制程工藝外,對半導體技術的另外一個衡量標準。

          澎湃新聞:中國企業做芯片設計的競爭力在哪里?

          王成偉:我們設計芯片的人員只占整個公司的四分之一,我們做軟件為客戶做服務的人,幫客戶把手機生產出來的人,占公司的二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還要多。所以,我們的優勢就是半導體設計出來,同時還幫助客戶一塊兒來做這個產品,這是我們的一個競爭優勢。第一個還是成本優勢。第二條,我們把我們半導體設計和我們后面的服務,幫助客戶生產結合起來,這是跟老牌的設計公司不一樣。2000年做一個手機大概要10幾個月,現在做一部手機大概三到五個月,把生產效率提升了,成本也就降低了,展訊把硬件、軟件和后面的服務全部加起來。第三個,展訊更加開放,我們更愿意跟一些合作伙伴合作。過去展訊在并購以前只有1000人以下的規模,如今也只有4000人左右,而高通有大概3萬人,聯發科大概1.5萬人左右。所以,從人數對比上面還是差很多。所以,我們跟很多第三方公司合作,跟很多提供IP的合作伙伴合作。這些人讓我們能夠跟最先進的技術同步前進。 這三者加起來,就是我們能做好的基礎。。

          澎湃新聞:不久前白宮出了一份半導體報告,認為中國對美國半導體行業構成威脅,中國真對美國半導體產生威脅了嗎?

          王成偉:半導體是未來信息時代的基礎,就像我們修高速公路的沙子,它是一個基礎的軟件。誰掌握了這個基礎的原材料,誰在未來現實時代的高速公路上,路面質量就是由這個東西組成。他們第一個在信息安全上有足夠多的技術在里面,第二從經濟角度來說,它是一個技術原材料。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一定會來限制你,說中國各種各樣不正當競爭。過去有很多美國公司在做芯片設計,今天你能看到只有高通這一家,剩下市場都被我們打敗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對它當然是威脅,過去美國半導體公司的毛利是70%,今天已經掉到40%幾,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是市場規模還是單價都被中國公司給吃掉了。這對消費者是一件好事情。

          澎湃新聞:海外半導體并購遇到很大的限制,中國也少了一個盡速進步的通道,如何彌補呢?

          王成偉:越是不賣的東西反而最后賣不出去。今天這個時代,交通工具和信息手段的變化,全世界真的成了所謂的地球村,交流很暢通,交通工具非常快,能讓你一個晚上幾乎可以到地球任何一個角落。同時,今天的信息溝通的方式,像維基百科等,各種各樣的平臺會把信息合法地曝光出來,是真正的自媒體時代商業機密的保密已經變得很困難。買不買得到并不用太在意。

          澎湃新聞:華為有自己的芯片也有終端,展訊有沒有想過自己做終端?

          王成偉:海思的優勢在于芯片跟終端合起來,它能做一些別人做不了,或者說別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今天你可以把這樣的技術當成一個賣點。而其他企業則思路不統一,半導體公司有自己的想法,手機制造公司也有自己的想法,這兩個節奏是不一樣的。做一款芯片,今天無論是概念還是芯片量產,差不多要10幾個月。但現在一款手機出來只有五六個月的事情,這兩個是完全不匹配的。所以,當你手機廠商要的技術沒有,等做出來的時候產品就變化過去。但華為有一個好處,芯片和手機是一個公司。所以你看它的產品主要是高端,高端和差異化。

          澎湃新聞:也就是說做芯片設計沒有自己終端這一塊還是有點吃力?

          王成偉:有自己的手機品牌可能會走捷徑,但是這個捷徑背后的代價你是看不到的。今天華為投了多少錢進去他是不會告訴你的。這是一個商業問題。

          澎湃新聞:展訊國資控股后,運行架構還是市場化的嗎?

          王成偉:這個要感謝母公司,它主要在資本上對我們給予幫助,在大方向上也有一些協調。但在日常的管理上沒有對我們太多約束,讓我們還能像一個民營企業一樣自由,這也更適應今天這個半導體產業的方式在經營。我們是一家獨立的公司,我們不是靠國家投入活下來的公司。展訊在商業的成功和技術的引進上面我們做了非常好的評估,這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很多企業有很領先的技術,但無法將它商業化,這也是不行的。展訊可以很好地將技術的創新與商業應用相結合。技術上,我們實現了很多個世界第一,擁有最先進的技術。商業上,我們的銷售額每年都在增長。



        關鍵詞: 展訊 芯片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涞水县| 怀来县| 南丰县| 乳源| 青田县| 息烽县| 阿拉善右旗| 衡东县| 柳林县| 邛崃市| 华蓥市| 界首市| 浦北县| 洱源县| 宜兰市| 遵化市| 巴彦县| 岳阳县| 佳木斯市| 微山县| 项城市| 柳河县| 盐池县| 澜沧| 蕉岭县| 商都县| 平利县| 三台县| 滕州市| 雷波县| 高唐县| 沧州市| 衡东县| 临沧市| 辽中县| 龙南县| 康定县| 汤原县| 天台县| 安远县| 通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