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操作系統可能就是IoT操作系統
每一代信息產業都會誕生新一代的操作系統。因為每一代信息產業都會誕生不同的平臺,每一代平臺都由新一代的操作系統所驅動。PC時代有Windows,移動時代有Android和iOS。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5/358731.htm縱觀如今的產業發展來看,下一代操作系統很可能就是IoT操作系統。
手機為基礎的IoT布局已經失效
IoT不是趨勢,而是現實。移動互聯網發展至今氣數已盡,很難再有太多商業形態的創新,也很難再創造出太多新的平臺。
在移動互聯網發展初期,我們看到很多企業曾經試圖以自家基于安卓定制的Rom為基礎,進行智能家居、智能互聯網的布局。幾乎所有互聯網手機廠商的思路都是如此。
曾經這些手機廠商的設想非常美好——以智能手機為中心,控制家庭中的其他智能設備,以此推動IoT的前進。但事實上我們發展,智能手機為中心的戰略沒有起到太多作用。幾乎所有手機廠商都只能控制自家的硬件,沒辦法帶來太多的想象空間。手機很大程度上只起到了遙控器的作用。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是有原因的。國內智能手機基本都是以安卓定制Rom為核心,能夠連接的設備本身非常有限。加上安卓碎片化嚴重,國內幾乎每個廠商都有一套自己的Rom,Rom只會連接自家的服務和設備,最后導致的結果就是諸侯割據,很難有太多的想象空間。
所以2015年的悉尼思想領袖峰會(The Reimagination Thought Leaders Summit)上,IoT之父凱文·艾希頓就曾談到:不是我說,那些智能酒瓶、智能比基尼、智能水杯什么的,都是渣渣!
在這位1999年就提出“全球物品信息實時共享的實物互聯網”的老教授眼中,IoT的真正奧義在于高效化的大數據,而不是這些過家家的玩意兒。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個問題。人們常說移動互聯網之后是人工智能的階段。但人工智能這個階段并非孤立存在的,因為我們常說的人工智能往往是和大數據、云計算是孿生的。而且這個環境中,幾乎所有硬件、軟件、服務都跑在云端,構建起一套萬物互聯的系統。
在這個環境下,需要有一個平臺或者說是一個系統能夠把軟件、硬件以及服務串聯在一起,這個平臺或者說是系統很可能就是IoT操作系統。

(移動互聯網架構和下一代網絡生態圈)
(資料來源《弘則研究:人工智能下的物聯網生態圈 從移動互聯網到物聯網》)
馬云之前在馬來西亞演講時曾經很隱晦地談到過IoT操作系統——當你在一部電話裝一個操作系統,打電話只占了 20%的使用。今天,80%的時間,手機并不是用來打電話的。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在汽車上裝一個操作系統,或者我們一個操作系統內置于一盞燈,一個電冰箱或洗衣機,世界就發生改變了。
我們深入思考便會發現,給一盞燈,一個電冰箱或洗衣機準備的操作系統恰恰是正是IoT操作系統。
IoT操作系統不是趨勢而是現實
IoT操作系統不是趨勢,而是現實。據Gartner預測,到2020年IoT帶來的經濟附加值將達到1.9萬億美元。因此,各國目前都針對IoT制定了不同的發展戰略,如“中國制造2025”、德國的“工業4.0”、和美國的“工業互聯網”等。
因為IoT不是一個簡單的手機Rom和硬件、服務連接,而是需要能夠系統化、結構化地收集數據,提供服務。所以IoT的需要的不僅僅是個Rom,而是個OS。

(物聯網也被稱作是互聯網3.0)
我們從OS的解釋就能看出這個問題來——OS的英文全稱是Operation System,也就是常說的操作系統,用來管理全部硬件和軟件資源,比如控制程序運行、改善人機界面等。
對于IoT系統來說,要集中收集、管理、處理數據后向合作伙伴、行業開放,基于該平臺行業伙伴可以開發應用。此外IoT系統非常重要的一點還需要網絡接入,網絡接入包括有線接入和無線接入。
網絡接入表面上看貌似現有的網絡也能滿足,實際上IoT的發展也受限于現有網絡。如果按華為預計,到2020年,IoT設備數量連接將會接近1000億(現階段僅為70億),新部署的傳感器速度將達到每小時200萬,到了那個時候,目前的網絡不僅難以承擔負載,就連現有的網絡速率和延時情況,也遠不能夠確保遠程精確控制類工業級產品的安全和可靠——這就需要專門接入5G網絡的芯片、系統以及終端。

(華為所設想的物聯網架構體系)
綜合以上諸多因素來看,其任務之重,非簡簡單單的一個Rom可以完成。非要OS才能完成其中繁重的任務。所以你會發現,三星在今天會逐漸把三星的安卓定制系統放在一邊,而是主攻自家的Tizen和SmartThing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