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領域再添大佬:福特10億美元收購Argo AI
2月10日,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 Co)宣布,計劃在未來五年對初創科技公司Argo AI投資10億美元,這將是福特在無人駕駛領域最大一筆投資。交易完成后,福特將獲得Argo AI的控股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2/344031.htm投資Argo AI是福特公司布局無人駕駛汽車計劃的一部分。近幾年,車企看好無人駕駛前景,紛紛加大了對相關技術領域的科技公司、網約車公司的投資力度。
定位為智能移動技術公司
福特汽車公司2日宣布,未來五年將向人工智能公司Argo AI投資10億美元為無人駕駛車輛開發虛擬駕駛系統,幫助福特在2021年交付無人駕駛汽車。
據了解,Argo AI總部位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Pittsburgh),是一家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公司。該公司兩位創始人曾分別在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汽車硬件部門和Uber無人駕駛汽車部門任職。
Argo AI在其2月10日發布的新聞稿中稱,盡管福特是大股東,但公司將以充分的獨立性來運營。最初的工作重點是支持福特無人駕駛車輛的開發和生產,將來可將技術授權給其他公司。
近年來,福特不斷提醒公眾,自己的定位不僅僅是一個汽車制造商,而且是一個智能移動技術公司。投資Argo AI是福特公司布局無人駕駛汽車計劃的一部分。

福特CEO馬克·菲爾茨(Mark Fields)去年8月宣布,福特計劃在2021年批量生產無方向盤無人駕駛全自動汽車,用于類似于“優步”的網絡約車服務。為加速無人駕駛車的研發,公司在加州帕羅奧圖市研究中心的投資將會翻倍,并加大相關技術領域科技公司的投資力度。
此前,福特與百度共同向Velodyne投資1.5億美元,用于自動駕駛汽車的激光雷達系統的研發;福特還投資了Civil Maps,用于自動駕駛汽車的高級地圖測繪技術研發。
福特表示,因提高了在自動駕駛汽車等“新機遇”方面的開支,財務方面2017年公司將承壓。
“李書福曾經對話李彥宏,兩個人所談的自動駕駛是兩種模式:李書福認為將來的汽車還是要賣給消費者,自動駕駛只是智能汽車的一個功能,駕駛模式由司機選擇;李彥宏認為無人駕駛汽車采用共享模式,私人不需要買車,也不需要駕駛。我覺得兩種方式會并存。” 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賈新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不過,更多資本、車企、科技公司都瞄準了后者,加碼布局無人駕駛技術領域。
豐田公司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究,去年宣布將向Uber投資;去年,通用汽車公司以10億美元收購了無人駕駛技術初創公司Cruise Automation,并投資5億美元收購了網約車公司Lyft的9%股份;同樣在去年,Uber以6.8億美元收購無人駕駛技術公司Otto。
據報道,汽車行業咨詢機構IHS預測,到2035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銷量將達2100萬輛。中國將成為最大的無人駕駛汽車市場,到2035年將擁有超過570萬輛無人駕駛汽車。
自動駕駛帶來變革
福特CEO馬克·菲爾茨(Mark Fields)說,未來十年將由自動駕駛來定義,無人駕駛汽車將給社會帶來如福特在一百年前首創裝配流水生產線那樣的重大影響。相信投資Argo AI公司將為股東帶來巨大價值。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崔成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隨著汽車的物聯網化、網絡汽車的出現、新安全技術的發展,以及新一代信息服務系統的開發,無人駕駛汽車成為必然。
“無人駕駛將會改變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生活,人們會不再追求擁有汽車,汽車將只是一個需要時可用的機器。真正普及之后就與現在的摩拜單車等很類似,只是把自行車換成了汽車。”崔成說。
據路透社報道,巴克萊分析師Brian Johnson去年在報告中指出,如果無人駕駛汽車變得流行,未來25年美國汽車銷售可能下滑40%。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將不得不把目前位于美國和加拿大總數為30個的組裝廠削減為17個,約2.5萬汽車工人將失業。
自動駕駛技術還將給多個行業帶來沖擊。崔成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自動駕駛技術為避免相撞而使車體輕量化,將引發材料使用的改變;無人駕駛也將帶來出租車成本的大幅下降;貨運成本的降低會引發新的運輸競爭;交警人員會大幅裁撤;5小時車程左右的短距離航空市場將面臨萎縮。
“目前無人駕駛汽車的開發者有兩類,一種是傳統汽車公司,另外一種是IT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公司。不論國內外,我更看好后者。雖然傳統汽車企業實力更強,資金更豐富,也有汽車制造的基礎,但它們缺乏自動駕駛汽車開發的技術思維和文化,新技術公司更有可能占據這塊兒市場。無人駕駛汽車將改變未來汽車領域的商業形態,汽車生產將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國內很多傳統汽車生產商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中科智谷人工智能工業研究院院長劉瑞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
在劉瑞禎看來,單純從技術角度上看,無人駕駛車目前的技術可行性基本可以達到七成水平,目前限制自動駕駛汽車的主要問題是生產成本,市場準入許可,法律法規以及國家政策等因素。
“可靠性需要積累數據來解決,據說當初為了驗證氣囊的可靠性,有的公司累計行駛上千萬千米路試,自動駕駛的可靠性驗證要復雜得多,需要大數據,這就需要時間。另外,據說自動駕駛需要的激光雷達要數萬美元,整車需要數萬傳感器,成本非常高,如何降下來還是問題。法律問題是指駕駛責任,出了事故誰來負責的界定。”賈新光對記者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