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元件/連接器 > 業(yè)界動態(tài) > 納米線晶體管能自我修復 有助研制單芯片飛船

        納米線晶體管能自我修復 有助研制單芯片飛船

        作者: 時間:2016-12-14 來源:科技日報 收藏

          據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光譜》雜志網站11日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AIST)合作,研制出了一款能自我修復的。研究人員表示,最新自我修復技術有助于研制單飛船,其能以五分之一光速飛行,在20年內抵達距太陽系最近的恒星“比鄰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2/341589.htm

          今年4月12日,霍金宣布啟動“突破攝星”計劃,同俄羅斯商人尤里·米爾納、臉譜創(chuàng)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合作建造能以五分之一光速(每秒6萬千米)飛行的微型星際飛船。不過,這種微型星際飛船能否“熬過”20年的太空飛行依然存疑,因為NASA的研究表明,宇宙高能射線會導致正電荷堆積,破壞的二氧化硅層,讓設備性能受損,最終導致飛船失靈。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NASA提出了很多方案:一是調整航線避開高能輻射區(qū),但這可能導致航程增加數年,也不一定能保證飛船免遭輻射;二是在電子元件上加裝保護層,但這會使飛船增重、變大,導致速度降低;三是打造能自我修復的硅

          該研究團隊近日在舊金山召開的國際電子設備大會上提交了這項新成果。這種“柵繞式”納米使用納米線而非常用的鰭形通道作為通道,打開或關閉電荷流經通道的“門”完全將納米線包圍,在門上額外添加的一個觸點使電流能流過,如此一來,電流會加熱“門”以及它所包圍的通道,修復輻射造成的損傷。

          KAIST稱,這種納米線晶體管不容易受宇宙射線的“傷害”,“塊頭”也很小,非常適合用來制造太空飛行設備。研究人員稱,能在經受輻射破壞之后自我修復的芯片有望徹底變革太空探索方式,未來可能不再需要大型探測器來進行遙遠的星際旅行。不過,就目前而言,降低這一技術的成本是其實用化的關鍵。



        關鍵詞: 芯片 晶體管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县级市| 区。| 确山县| 合阳县| 大邑县| 阳信县| 贵州省| 霍林郭勒市| 安多县| 青冈县| 章丘市| 偃师市| 台东县| 浮梁县| 张掖市| 五台县| 乌兰察布市| 湛江市| 扬中市| 宁化县| 奉新县| 根河市| 图木舒克市| 新沂市| 察哈| 津市市| 崇义县| 西青区| 广南县| 吉安县| 嘉义县| 吉水县| 澄江县| 调兵山市| 鲜城| 望江县| 聂拉木县| 张家川| 巴彦淖尔市| 色达县| 涿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