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德科技5G時代 看得見的未來
沒人能否則我們正處在一個電信技術飛速發展的年代:我們甚至還依稀記得那個只有語音通話的1G 年代,而隨后開始的2G,逐漸將我們帶入到了數據時代。直到2010 年左右,3G 應用的逐漸普及,用戶開始體會到電信進步帶來的智能生活。不久,速度更快的4G 就來了。現在,我們已經開始討論5G.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1/339856.htm“想象一下,當我們在未來觀看2026 年世界杯足球賽的時候,不再像今天一樣坐在電視機前,而是通過5G 網絡和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在不同視角去觀看這場比賽:裁判員、前鋒、點球大戰時的守門員,甚至是足球的視角。那時候我們就不是在觀看一場比賽,而是真的在參與一場比賽。”坐在記者對面的Guy Séné,剛剛以是德科技全球高級副總裁的身份參加來2016 博鰲亞洲論壇,并作為唯一來自電子測試測量領域的代表受邀參加5G 分論壇。同樣的愿景,Guy Séné之前也分享給了當時在場的其他通信行業與會企業高層。
5G,第五代移動電話行動通信標準,也稱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從幾年前,5G 的概念就開始出現,但是真正被討論,是從2015 年開始。
5G, 不僅僅是趨勢
曾經有一位工業軟件提供商的高層曾經對筆者說:由于涉及到的數據量龐大,因此通過云計算平臺實現對工業軟件的操作,其產生的數據延遲是無法被忍耐的。所以無論是移動應用還是SAAS 模式,短期內都沒有實用價值。另一位從事物聯網研究的資深人士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他認為:暫時來看,物聯網還僅僅適合局部應用,由此延伸出來的智慧城市、萬物互聯,也僅僅是一個面向未來的美好構想。
當被問到:如何才能將這些對未來的規劃真正實現應用時,他們都將希望交給了5G:只有等到5G 真正全面得到應用。
Guy S né同樣不認為5G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動力來自通信領域內部:“5G 的發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這是由于用戶存在對高速網絡的現實需求。”他認為隨著各種圍繞移動互聯網所誕生和延伸出來的軟件應用模式和業務模式越來越多,無論是移動辦公、saas、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車聯網、智慧城市,或者是Uber、Square 和AirBnB,所有這些都對網絡環境和通訊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戶需要網絡的響應速度、可靠性、移動性和覆蓋范圍與網絡應用的多樣性更加匹配。
“5G 的最高理論傳輸速度可達每秒數十Gb,這比現行4G 網絡的傳輸速度快數百倍,同時,數據時延更低。”Guy Séné 強調,5G 網絡的最突出應用特點當然是速度更快、時延更低,但是事實上,5G 的主要目標是讓終端用戶始終處于聯網狀態,能夠在一個給定的區域內靈活地支持無數臺設備,除了支持手機和平板電腦外,還需要支持可佩戴式設備,以及所有的數據采集設備,從而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
從構想到現實
在某種意義上講,從2G 到3G、4G,技術和應用始終在最關注的,是如何提高速度,因此可以說整個過程都是一個優化升級的過程:從單車道到多車道,再到高速公路。但是到了5G,僅僅提高速度已經不再符合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其需要更多技術上的革新,有些甚至必須是顛覆性的。換句話說,可能需要將原本的高速公路改造成跑道,從而使得我們可以從汽車交通直接改造成飛機交通。因此可以說,這也是5G 備受關注到重點:一方面是對新技術和新應用的期望,另一方面,對核心技術的真正掌握就意味著對未來的IT(信息技術)、CT(通信技術)、DT(數據技術),以致整個社會的運行模式,都具有了更大的話語權。
在Guy Séné看來,目前5G 技術要解決的技術難題還很多。
首先,按照目前的構想,未來的5G 通信速率超過現在通信速率10 倍以上。但是如果提供超過目前通信速率10 倍以上的通信速度,就要求有非常寬的帶寬。為了提高更高的帶寬,可能就需要用更高的通信頻段,當采用更高頻段的時候,就意味著更高的成本。如何做到既能提供10 倍以上的速率,還能控制成本?再如,5G 網絡需要更多的天線,將來的一個移動終端很可能就需要超過幾十個天線同時工作,而且互不干擾,這絕對是對通信技術的一個極大挑戰。
不僅如此,有數據顯示:目前的無線網絡,在無線系統中每傳輸1G 的數據,平均耗電約為兩千瓦時。這不僅僅是巨大的電費開銷問題,而是它已經占據了全球電力能源大約1% 的消耗。試想:未來的物聯網時代,將可能會有超過500 億的設備需要互聯互通,按照今天傳統的3G 和4G 網絡,這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如何擺脫對能源消耗的依賴也是一個必須解決的技術問題?
“我們的確需要提升網速和網絡覆蓋,但同時更需要減少能源消耗,至少要減少10倍才行。” Guy Séné認為,5G技術的研發事實上需要從元器件、子系統到整個系統的全方位配套環節,都以卓越的性能作為基礎,而與其他技術一樣,5G 技術的發展需要一套全新的復雜技術提供設計、仿真、測試和部署支持。“如果研發5G 設備和產品,這些廠商怎么去測試?是德科技將為這些5G 技術的研發者在提供測量和仿真技術。”
是德科技事實上為我們勾勒了一個位于北京的實驗室工作場景:該實驗室的測量系統需要對分散在世界各地分布式網絡中的元器件、子系統、拓撲軟件和功能網絡進行分析。北京的工程師可以訪問所有的測量信息,使用軟件來勾畫系統綜合性能之間的關聯,描述基礎物理層的情況,并對各個細節做出全面分析。
是德科技,將為這個實驗室提供充分的硬件設備和軟件支持。“是德科技正在升級改造的高性能三五族半導體實驗室,未來將提供全新的集成電路,支持下一代測試硬件的生產。而相應的配套軟件也將不斷提升對系統中真實、仿真和虛擬元器件進行混合和更換的能力,幫助用戶在成型之前完成對設計的驗證。另外,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應用現已可集成到研發和制造環境,從而對產品或系統的性能提供更為豐富的信息。”Guy Séné說。
是德科技的5G“朋友圈”
是德科技的技術源頭可以追溯到1939 年的惠普公司,與安捷倫科技一脈相承。對專業技術長期持續的關注,使得是德科技可以從一個更高的層面,全面而準球地把握5G 技術和應用的趨勢和方向。而對于5G 技術的研發,是德科技構建了一個還在不斷拓展、覆蓋全球的“朋友圈”。
在中國,早在2014 年6 月,當時的安捷倫科技就與中國移動達成合作協議,共同致力于發展于5G 技術的研究。安捷倫科技為中國移動領導的5G關鍵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工作提供測量技術方法和方案。2016 年2 月,是德科技又與展訊通信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在移動芯片先進技術研發領域展開密切合作。是德科技將針對這個全球前十位的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一系列新的測試需求(包括手機芯片基帶測試、射頻模塊測試以及一致性測試)開發新的測試解決方案。通過此項戰略合作,是德科技的軟硬件綜合解決方案將在移動芯片測試領域得到更加深入的應用。
是德科技的5G“朋友圈”使得整個關于5G 的產業鏈——從運營商、設備商到芯片企業、測試企業——具有了某種聯系,從而進一步加強了彼此間的交流,對于整個技術研發的推進大有裨益。
關于5G 技術和應用的未來,Guy Séné 認為,雖然有消息認為,5G 網絡要到2020 年以后才能正式商用化,但是那可能也僅僅是一個開始,真正的成熟的網絡可能會在2025 年實現,或者在2022 年到2023 年,我們也許可以看到一個比較相對完備的5G 網絡會出現。“而且5G 在未來可能一段時間跟4G 是并行的。”Guy Séné說。
5G,是未來,但其實并不遙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