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創新推動5G發展進程 構建標準化產業生態鏈
憑借過去幾年的持續投入、1000多人的5G研究專家和法國、美國、加拿大、德國、俄羅斯、瑞典、成都、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地的11個5G研究中心,這家公司從早期的概念定義、場景需求設計到新技術研發上,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截至今年3月,華為在業界發布了250余篇5G技術論文,全球授權專利1173件。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0/310853.htm“在現階段,我們差不多是標準框架制定的共同領導者,我們非常好的理念和貢獻的核心技術已經得到了業界的認可,有很多的支持。研究組(SI)階段會持續到明年年初,具體會有多少(華為的)技術推動到3GPP標準中還不能打包票,但現在看來情況比較樂觀,到時候會有更多的結果更新。”甘斌告訴C114。
貢獻三大新空口技術
5G要實現10Gbps甚至20Gbps的峰值速率、千億的連接、1毫秒的時延,對空口技術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不僅需要一個統一的空口架構來滿足物聯網差異化的業務需求,還要有革命性技術提升頻譜效率,能夠與大規模天線技術和全雙工較好地融合,滿足未來8K、AR、VR、全息影像等大帶寬業務發展。
在華為聯合產業界倡導的定義中,5G不僅是下一代移動通信網絡基礎設施,而且是未來數字世界的使能者,相當于現有技術的持續演進加上革命性的創新。而5G空口技術亦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通過現有技術演進實現,包括大規模天線技術和全雙工等;另外一部分是針對5G需求而提出的革命性新技術,被華為稱之為5G新空口。
甘斌介紹說,華為在2015年3月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已面向業界首發了全套新空口技術,利用一套空口靈活適配各類業務。關鍵技術組件包括CMA(稀疏碼多址)、Filter-OFDM(濾波的正交頻分復用)以及PolarCode(極化碼)技術。這三項新空口技術已被IMT-2020(5G)推進組采納,作為主導技術寫入《5G無線技術架構》白皮書,并在年初的5G第一階段無線關鍵技術測試中得到了驗證。
此外,華為在大規模天線MIMO技術、全數字化射頻技術、抗多徑的全雙工技術等領域也取得了創新突破,在提高頻譜效率、能源效率的同時,降低全網成本。
呼吁全球統一標準共建產業生態鏈
在5G產業化的過程中,華為倡導統一標準、全頻接入、全球協同三大發展戰略。此次甘斌也在通信展上提出了共建5G產業生態鏈的理念,“5G的成功,需要建立在全球生態鏈健康發展的基礎上,華為將以更加開放的態度、以全球化視野加強產業合作,促進5G全球統一標準的制定,為通信產業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5G概念尚未形成時,業界就已達成了制定全球統一標準的共識,IMT-2020(5G)推進組的成立亦有這樣的目標。甘斌表示,盡管在實際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標準主航道之外的小浪花,但影響不了大勢,特別是中、美、日、歐等國的核心運營商都非常堅定地支持3GPP統一標準,“在產業共識基礎上、在3GPP框架內應該可以解決”。同時,3GPP原先在2018年下半年才會出現第一個5G標準,考慮到一些運營商5G發展較快而作出了一些改變,將標準分階段交付,在2017年第四季度就將交付第一個標準,屆時基本能滿足大部分運營商的需求。
全頻接入方面,華為目前在歐洲設有一支頻譜工作團隊與歐盟的頻譜組織進行溝通。甘斌介紹說,歐洲的C-Band全球都可獲得;而在美國劃分的5G頻譜中,39GHz全球都可獲得,但28GHz是區域性頻譜。
全球協同方面,他認為要充分利用好3GPP和ITU這兩大協商平臺展開多邊協商,華為正與運營商、與其中的各個小組一起推動。同時,中國的IMT2020(5G)推進組中吸納了歐洲廠商,華為也是歐盟5GPPP的核心廠商,“中國和歐洲如果協同在一起,不管是頻譜還是技術,對整個產業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
截至2016年3月,華為與全球首批30余家合作伙伴建立合作關系,包括全球領先運營商、行業聯盟和機構、垂直行業領袖等,共筑5G生態聯盟。在推動全球5G產業進程上,亦與產業界進行了廣泛對話,并組織了5G@Canada、5G@Europe、5G@Asia系列高峰會議和圓桌論壇,與來自通信設備商、運營商以及垂直行業伙伴共同研討5G未來趨勢和產業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