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是否應該學習Google拆分不同業務?
AT&T在未來展現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趨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9/296726.htm今天運營商的基礎通信業務是語音,但在AT&T的系統架構中,信息服務才是基礎業務,而語音只是在社交APP中的一個子功能模塊,徹底顛覆了傳統的通信系統。當語音服務不再是網絡服務的主體時,傳統通信網的信令網也將被挑戰,繼而會顛覆現有無線與傳輸所采用的傳輸協議,從而徹底顛覆傳統通信設備廠家的封閉網絡產品體系和盈利模式。
從近期的新聞:AT&T,Verizon和中國移動公司公布最新的純數據套餐,只對數據流量制定不同的收費標準,而語音和短信作為附送的免費業務。未來他們的套餐計費將大大簡化,現有的計費系統也面臨著被淘汰,基于SaaS服務的新型計費系統將越來越流行。
這個趨勢將使得傳統的計費廠家,如Amdocs和華為陷入困境,Amdocs的盈利模式是軟件銷售,售后服務和增加定制化模塊為1:2:7,完全靠后期服務取得高利潤,同樣對于華為軟件公司,計費是其唯一做得好的業務,也是靠定制化模塊來盈利,而未來業務APP化,計費及業務模塊軟件都將是快速迭代的簡易升級模式,傳統的商業模式與盈利將消失。
再看Telefonica集團的例子,也有同樣的影子,并且更清晰的解釋了AT&T如此做技術架構的原因。
Telefonica今年同樣開始實施NFV平臺,原本有一個令所有通信人不解的問題,運營商這樣積極實施云平臺的意義何在?云計算的最大優勢是可以共享并合理分配系統資源,而電信業務的特點是業務“同忙同閑”,并不像IT業務可以利用云共享資源來“削峰填谷”。
當Telefonica喊出“未來一切業務都是APP”時,就清晰了。
他們在與互聯網公司的各種OTT業務競爭后發現無法用升級或增強傳統增值業務系統的方法來有效競爭,因而未來要將一切業務用與互聯網公司同樣的方式實現,這樣的NFV平臺實際上是為未來的信息業務準備的,將現有通信業務遷移到云平臺只是一個權宜之計,未來會將用戶遷移,并放棄現有的通信號碼體系。
Telefonica積極搞eSIM,將其用在手環,平板以及車載業務上,并將在第二階段用于普通的手機客戶,就是為了遷移用戶。一個后付費客戶只能鎖定2年,而一個如同facebook一樣的注冊ID可以鎖定客戶一生,因此在Telefonica的計劃里,它們甚至不在乎用戶是否在有自己子網的國家漫游入競爭對手的網絡,只要用戶的認證,計費在自己手上就行,未來附著于這個ID,可以提供很多現在還未知的信息業務。
對未來趨勢的認知上,華為與這些國際頂級的運營商是有巨大分歧的,華為也在做通信業務的云化,和對BSS在原有系統上的改造,但沒有做好將業務實現全面APP化的思想準備,而是繼續在舊的盒子上包裝新概念,形成一套講得通的“自洽”系統。其風險在于沒有“它恰”,一旦外部環境變化,這個路徑下的產品瞬間就無用了,正如當年的Nokia手機,做對了所有事,也做的最好,只是突然用戶不需要你了。
實際上是華為已經理解了系統軟硬件解耦和的趨勢(SDN/NFV),但華為沒有想到在未來,業務也是解耦合的。即信息業務不再像是傳統的語音通信業務,不再需要與核心網和計費等關鍵應用系統發生關系,而這些核心系統正是華為的產品優勢。
運營商關注的是市場與業務,他們很容易拋棄現有技術與系統,來迎合市場變化。但像華為,愛立信等通信廠家,放棄原有的優勢產品而重新開發軟件(APP)與互聯網公司競爭,既競爭力不足,又會導致短期內收入下降。
另外華為做不好APP,其實也牽扯到兩種思維:銷售思維和市場思維。銷售思維是我有什么就想盡辦法去賣,所以強調的是代理和渠道,銷售模式,搞人情關系等。這種思維方式就是看不到全局,對市場的理解有限,經常陷入價格戰之中,這是適合2B市場的觀念,但運營商市場也在逐漸變為B2B2C。
而市場思維的核心是溝通,溝通的目標是知道用戶想要什么,然后把用戶要的和我們有的聯系起來,滿足他們的需求,也就是說滿足用戶(最終用戶而非運營商)需求是關鍵。是2C市場中必須有的觀念。
比如某前華為人創業開發的IP電話系統,有強大的技術團隊,處理雜音,收音上比別人好(產品優勢而非理解客戶需求)。而蘋果手機在卓越的眾多細節中的一個:在私家轎車上自動藍牙聯接,省卻人工操作,就是超過所有安卓機的非常好的用戶體驗。還有其他IP電話產品或者視頻電話終端機專門針對老人易于操作的設計也是市場思維。
在歐美,還有一個德國電信的典型案例,從另一個重要的市場變化反應了歐美運營商應對互聯網業務的策略。傳統運營商都是重資產配置系統資源,支撐業務運營,比如投資無線基站,傳輸資源,語音交換機房等,但在數據業務興起后,德國電信并沒有大規模投資數據中心,而只是建起了機房,提供機架,電源等資源,甚至在IaaS上都不肯過多投資,而是引入互聯網云服務商來合作。
其他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比如AT&T在美國,Telefonica在德國都賣掉了公有云業務,VDF也是只建一個門戶,自己掌握公有云品牌,而將過去的強競爭對手亞馬遜,谷歌等都引入,捆綁自身擅長的端到端帶寬和網絡安全服務。
而另一方面,亞馬遜借助與愛立信的合作在從公有云市場進入企業專有云市場,再和運營商三方綁在一起服務于企業客戶。在這一點上,華為還在猶豫是做傳統的設備或解決方案提供商,還是冒險自己直接經營數據中心。實際上,在一次華為邀請凱文凱利來參加的內部峰會上,KK已經當面給華為明確的建議是做運營商。
評論